意行至神祠酒坊而归

雨收霁色满川原,独曳枯藤出里门。
陌上微风摇稗穟,沟中残水出篱根。
系牲庙柱悲刀几,酾酒村场满盎盆。
兴尽还家殊不远,渔灯绩火闹黄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意行至神祠酒坊而归》是宋朝诗人陆游的作品。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作者以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 作品背景
  • 作者生平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期的文学家、爱国者。他的一生经历了从科举入仕、投身军旅,到晚年退隐的多重生活阶段。他的作品广泛反映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刻关怀。
  • 创作时代背景:这首诗作写于陆游中年时期,当时他已入蜀从事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这首诗可能是他回到家乡后的一种情感抒发。
  1. 诗歌原文
  • 诗篇内容:雨收霁色满川原,独曳枯藤出里门。陌上微风摇稗穟,沟中残水出篱根。系牲庙柱悲刀几,酾酒村场满盎盆。兴尽还家殊不远,渔灯绩火闹黄昏。
  1. 诗句解析
  • 第一联:“雨收霁色满川原,独曳枯藤出里门。”此联描绘了一幅雨后初晴的景象,天空放晴后,整个河流平原都沐浴在清新的雨气中,诗人则独自拖着枯藤走出家门。
  • 第二联:“陌上微风摇稗穟,沟中残水出篱根。”描述了田间小路上随风摇曳的稗草,以及沟渠中残留的水珠从篱笆旁边溢出的情景。
  • 第三联:“系牲庙柱悲刀几,酾酒村场满盎盆。”表达了诗人在祭祀时使用的牲口被拴在庙里的柱子上,而村民们在村场准备的酒盛满了一盆盆。
  • 第四联:“兴尽还家殊不远,渔灯绩火闹黄昏。”表现了诗人虽然结束了一整天的活动但并不觉得累赘,因为距离回家已经不远,而且村里的渔人在黄昏时点亮渔灯、妇女们正在织布准备过夜,一片繁忙而和谐的景象。
  1. 主题与思想
  • 爱国主义情怀:《意行至神祠酒坊而归》反映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关心。通过对乡村日常生活的描述,诗人间接地展现了自己对和平生活的珍视以及对战乱中百姓生活的同情。
  • 田园生活描写:诗中的自然景物如“雨后”、“田野”、“夕阳”等,为读者呈现了一种宁静致远的生活画面。这种描绘不仅美化了语言,也使读者能更好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陆游擅长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使诗歌既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又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 用词简练:陆游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这使他的诗作具有很高的可读性。
  1. 文学地位
  • 宋代诗歌代表:陆游不仅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独特的风格,被誉为“小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 文化传承意义:陆游的诗歌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宋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反映。通过研究这些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社会风俗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陆游的《意行至神祠酒坊而归》不仅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意象吸引了无数读者,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陆游作为文学家的独特魅力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