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雁

芦洲有病雁,雪霜摧羽翰。
不辞道路远,置身湖海宽。
稻粱亦满目,鸣声自辛酸。
我正与此同,百忧双鬓残。
东归忽十载,四忝侍祠官。
虽云幸得饱,早夜不敢安。
乃知学者心,羞愧甚饥寒。
读我病雁篇,万钟均一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病雁》是一首由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五言古诗,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是南宋时期的重要文学家之一。
  • 诗歌背景:《病雁》的创作背景是在陆游晚年退居家乡时完成的。这一时期陆游经历了政治上的失意和个人生活的变迁,通过这首五言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社会和人生的感慨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
  1. 诗歌原文
  • 原文:芦洲有病雁,雪霜摧羽翰。不辞道路远,置身湖海宽。稻粱亦满目,鸣声自辛酸。我正与此同,百忧双鬓残。东归忽十载,四忝侍祠官。虽云幸得饱,早夜不敢安。乃知学者心,羞愧甚饥寒。读我病雁篇,万钟均一箪。
  • 译文:在芦洲边,有一群生病的雁鸟,它们在风雪中挣扎,羽毛被冰雪所摧残。虽然路途遥远,但它们依然选择留在湖泊和海洋中生活。稻梁虽美,也难掩眼中之悲。我与你一样,承受着忧愁和白发。十年过去了,我再次回到了故乡,却因为一些原因而感到羞愧。即使有幸吃饱饭,也不敢安心享受。只有那些追求学问的人,才会感到羞愧,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饥饿和寒冷比富贵更重要。读着我这首诗,仿佛能感受到那群病雁的孤独和辛酸。
  1. 主题思想
  • 离愁别绪:诗中的“病雁”象征着陆游本人,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通过对病雁的描述,诗人传达了一种深切的离别之情和对故土的不舍。
  • 人生感慨:陆游在诗中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无论是身处高位还是退隐江湖,他都深感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艰辛,这种感慨贯穿了整首诗歌,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 自然观察:诗中还蕴含了陆游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他对雁鸟的行为进行了细腻的描述,展现了他对自然世界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受,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生命力的赞美和敬畏。
  1. 艺术特色
  • 比喻手法:陆游在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将病雁的形象人格化,通过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这种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读者的共鸣。
  • 象征意义:诗中的“病雁”不仅仅是自然现象的代表,它还象征着作者自身的遭遇和心态。通过对病雁的描述,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和遭遇融入到自然意象之中,赋予了诗歌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 情感真挚:陆游在诗中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他以病雁为载体,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融入诗句之中,使诗歌充满了情感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
  1.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病雁》作为陆游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深度都为后代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 思想启示: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它的思想内容也给后人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诗人通过病雁这一意象传达的人生哲理和社会责任感,激励着人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 审美情趣:陆游通过《病雁》展示了他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和独特审美情趣。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为后世文人墨客提供了审美的典范。

陆游的《病雁》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首蕴含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精神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