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洞

空山秋高木叶黄,茫茫百草凋秋霜。逶迤深谷白昼静,群鸦竞噪众鸟翔。
洞中有虎何猛烈,牙如利刀爪如铁。奋髯掉尾初出穴,昂头四顾吐其舌。
双睛忽动飞电回,层崖长啸阴风来。山中藜藿谁敢采,野外狐兔皆悲哀。
嗟虎之猛有如此,自是贪残日无已。岂无壮士裴将军,弯弓射之殄其类。
方今上有明圣君,广爱民物怀深仁。推诚不但祝罗网,登用牧守需贤人。
四郊无事民安静,有若刘昆多善政。嗟虎虽猛当如何,胡为饮泉卷之阿,明当负子东渡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虎洞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它不仅出现在古代诗歌中,也频繁出现在现代文学和电影作品中。虎洞这一形象在文学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意蕴。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文学作品中的虎洞:

  1. 《剑南诗稿》的意境描写:《剑南诗稿》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之一,其中对虎洞的描述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观察力。虎洞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诗人心中的情感寄托与精神象征。

  2. 陆游的爱国情怀: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其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的深深忧虑与热爱。他的诗词中多次提到“虎洞”这一意象,如在《剑南诗稿》中写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虎豹归山,人心难测。”,反映了陆游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切和对民族大义的忠诚担当。

  3. 虎洞的现代文化解读:在明清时期,虎洞成为了热门的旅游景点,并被赋予了许多传说和故事。明代朱之蕃的《金陵图咏》中提到,“虎洞幽寻”成为南京地区著名的景点之一。这反映出古人对于虎洞这一自然现象的文化解读与欣赏。

  4. 虎洞的象征意义:在现代文学中,虎洞常常被用作一种象征,代表着力量、勇气和神秘。例如,在电影《西游记》中,孙悟空打虎的故事就是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象征着正义与勇敢的对抗。

  5. 虎洞的自然美景:《虎洞归云》作为清代的一首诗,以贺兰山东麓的白虎洞为背景,描绘了雾霭氤氲、白云缭绕的美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

虎洞作为一个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展现出不同的内涵与魅力。从古至今,无论是作为自然景观的描绘,还是作为人物情感的投射,抑或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虎洞都承载了人们对于自然、生活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