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通上界,羸马涉遥岑。
天净峰如掌,风悲虎出林。
空岩春昼冷,石洞夜坛阴。
渐悟真如性,还同出世心。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游泰山六首·其四》。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虎洞
- 灵山通上界:灵山,这里指泰山的山神。泰山被视为神灵居住的地方。”通上界”意味着与神仙界的联系或交流。
- 羸马涉遥岑:羸马,瘦弱的马。岑,小山。这句描绘了登山时的艰难,瘦弱的马要穿过远处的小山。
- 天净峰如掌:天净,天空清澈无云。峰,山峰。如掌,像掌一样大。这句形容山顶的天空非常清晰,山峰巨大如同手掌大小。
- 风悲虎出林:风,自然的力量。悲,悲哀。虎,指老虎。出,出现。林,森林。这句描述当风吹过时,仿佛有老虎从森林中走出来一般,有一种威武的气息。
- 空岩春昼冷:空,空旷的山岩。春昼,春天白天。冷,寒冷。这句描绘在春季晴朗的日子里,空旷的山岩显得格外寒冷。
- 石洞夜坛阴:石,石头。洞,山洞。夜,夜晚。坛,坛台,这里指石洞内的地面。阴,阴暗。这句描写在夜晚的石洞内,地面显得阴暗而潮湿。
- 渐悟真如性:悟,领悟。真如,真实不变的本性。性,本质、本性。这句表达了通过长时间的修行和体验,逐渐领悟到自己真实的本性。
- 还同出世心:还,归还。出世心,脱离尘世的心态。这句表达了通过修行达到了超脱尘世的境界,拥有一颗回归本源的心。
赏析
李白的这首诗以泰山为背景,通过描绘泰山的自然景观和修行者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体现了诗人对超然物外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李白对道教哲学的理解,认为通过修行可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