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乏真主,奸雄纷僭伪。
横磨阔刀剑,白日相篡弑。
我宋有神祖,潜德动天意。
故天意若曰,往为我之嗣。
神祖拜稽首,乃即皇帝位。
不惠兆民乐,不怒诸侯畏。
颠倒执玉帛,奔走恐后至。
大商国三分,一朝有其二。
太宗以义抚,真宗以仁治。
王道竹箭直,诵声金鼎沸。
独有阴山戎,时时寇边地。
天子赫斯怒,大警巡澶卫。
射杀右贤王,遂斩匈奴臂。
狼心帖然服,结好同昆弟。
自此两河间,寂寂无戎备。
卒闲喜夜歌,将老贪春睡。
自此为太平,恍逾三十岁。
戎昊乘我间,南驰贺兰骑。
阳关久夜开,枢朽不可闭。
阵云起秦雍,杀气横泾渭。
使臣股栗奏,宰相瞋目议。
佥曰亟发兵,竖子坑甚易。
仓皇筑边垒,未战力先瘁。
遇迫开库兵,土蚀锋芒脆。
防秋采旧屯,推毂谋新寄。
旧屯老且死,少者无实艺。
良由不训练,手足迷击刺。
新寄将家子,从小生富贵。
六韬未曾读,口但知肉味。
师复从中御,进退由阍寺。
权轻号令冗,两战无遗类。
曹公弃七军,晋人获三帅。
吾兵自此丧,有诏新其制。
此器不预设,一旦从何致。
朝廷急郡县,郡县急官吏。
官吏无他术,下责蚩蚩辈。
耕牛拔筋角,飞鸟秃翎翅。
簳截会稽空,铁烹堇山碎。
供亿稍后期,鞭朴异他罪。
愁氛壅太虚,霁景昼冥晦。
我闻郭汾阳,料敌多奇异。
单棰谕突厥,蕃酋双膝坠。
又闻李西平,临戎有英气。
身著红锦袍,怀光肝胆碎。
是知用兵术,在人不在器。
君耳舜高听,君目舜明视。
愿采谋略长,勿倚干戈锐。
兵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在探讨文学作品时,我们往往会从作品的主题、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等方面来分析,而对作者的生平背景及其时代背景也有所了解。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兵器》:
《兵器》的基本概念:《兵器》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其基本概念指的是军事斗争中包含有各种杀伤力、破坏力的器械装置。这一定义不仅涉及武器本身,更关乎使用这些武器的策略和技巧。
《兵器》的语源和历史演变:该词汇源自古代文献,如《周礼·地官·小司徒》,其中描述了官员在大比时期对兵器的管理和使用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的概念逐渐扩展,涵盖了更多的类型和功能,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和军事策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兵器》的分类与形态:中国古代兵器种类繁多,大小形状各异。根据不同的功能,可以分为刺、砍、切、划、砸、击和抓等类别。这些不同的兵器在战场上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兵器》在历史中的体现:从史前时期到清朝末年,中国的兵器一直用于实战。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末期至近代战争期间,兵器的种类和制造技术都有了显著的进步。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在军事技术和战略思想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兵器》的文化意义:兵器不仅是冷冰冰的武器,它们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兵器常常被赋予象征意义,反映出作者对于战争、权力、人性等主题的思考。通过对兵器的描写与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
《兵器》不仅仅是一个词汇或一个概念,它涵盖了从历史、文化到哲学的多个层面。通过对其历史的回顾、形态的分析以及在不同作品中的意义探究,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和文化背景,也可以进一步思考现代世界在面对冲突和战争时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