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雁过妆楼赋菊

风雨不来,深院悄、清事正满东篱。杖藜重到,秋气冉冉吹衣。瘦碧飘萧摇露梗,腻黄秀野拂霜枝。忆芳时。翠微唤酒,江雁初飞。
湘潭无人吊楚,叹落英自采,谁寄相思。淡泊生涯,聊伴老圃斜晖。寒香应遍故里,想鹤怨山空犹未归。归何晚,问径松不语,只有花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新雁过妆楼·赋菊》是宋代著名词人张炎的一首代表作。这首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景色和心境。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具体分析:

  1. 诗词原文
    风雨不来,深院悄、清事正满东篱。杖藜重到,秋气冉冉吹衣。瘦碧飘萧摇露梗,腻黄秀野拂霜枝。忆芳时。翠微唤酒,江雁初飞。湘潭无人吊楚,叹落英自采,谁寄相思。淡泊生涯,聊伴老圃斜晖。
  2. 词作赏析
  • 情感表达:全词充满了对秋天景色的赞美之情,通过对菊花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淡泊态度的追求。
  • 艺术特色:该词在艺术上采用了白描手法,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和菊花的美丽。同时,词中的意象丰富,如“瘦碧”和“腻黄”等,都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使得整首词既有美感又有深度。
  • 文化背景:作为宋代词人的作品,《新雁过妆楼·赋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氛围。通过对菊花的描述,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如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淡泊等。
  1. 词作背景
  • 创作时间:张炎生活在宋代,他的词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特点。
  • 创作地点:张炎居住在宋代江南地区,这里的自然环境优美,四季分明,非常适合观赏菊花。
  • 创作主题:张炎的词作通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 词作影响
  • 文学价值:《新雁过妆楼·赋菊》是张炎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首词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受到了后世许多文人墨客的关注和赞赏。
  • 文化传承: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新雁过妆楼·赋菊》在当代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它不仅展示了古代诗词的魅力,还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张炎的《新雁过妆楼·赋菊》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词作,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词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宋代文学的魅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词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