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 寄陈直卿

路重寻,门半掩、苔老旧时树。采药云深,童子更无语。怪他流水迢迢,湖天日暮,想只在、芦花多处。
谩延伫。姓名题上芭蕉,凉夜未风雨。赋了秋声,还赋断肠句。几回独立长桥,扁舟欲唤,待招取、白鸥归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张炎的《祝英台近 · 寄陈直卿》是一首宋代的诗词,表达了作者对远方朋友的深切思念和关切之情。以下具体介绍这首诗:

  1. 原文内容
  • 首句:”路重寻,门半掩、苔老旧时树。”这句开篇即描绘了一幅古旧的门扉半掩的画面,苔藓斑驳的树木见证了岁月的痕迹。这样的描写不仅为后文的情绪铺垫,也为整首词定下了深沉而古朴的基调。
  • 次句:”采药云深,童子更无语。”这里,诗人通过描述一个采药的童子沉默不语的情景,进一步衬托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
  • 第三句:”怪他流水迢迢,湖天日暮,想只在、芦花多处。”这几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行踪的担忧与思念,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法言说的哀愁。
  1. 作品风格
  • 意境深远:《祝英台近 · 寄陈直卿》以其深邃的艺术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体现了宋代诗词的典型特征。
  • 语言简练:诗中的用词简洁而富有表现力,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使得整首诗歌读来既顺畅又不失韵律之美。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张炎,南宋著名文学家,其一生经历了许多变迁,包括战乱、流亡等,这些经历在其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
  • 诗词风格:张炎的诗词多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他的诗词常常反映出宋代社会的某些特点和文化氛围。
  1. 赏析角度
  • 艺术手法: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来看,《祝英台近 · 寄陈直卿》运用了意象和象征等手法,使得整首诗词既有画面感又富有哲理性,读者可以在欣赏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 文化价值:这首诗词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宋代社会生活和文人心态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深入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风貌。

《祝英台近 · 寄陈直卿》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词,更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宋代文人的内心世界,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韵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