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真妃/相见欢

匆匆一望关河。听离歌。艇子急催双桨、下清波。
淋浪醉。阑干泪。奈情何。明日画桥西畔、暮云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相见欢”是一首宋代词牌名,而非文学作品的名称。它以薛昭蕴《相见欢·罗襦绣袂香红》为正体,后被众多词人广泛使用与改编。下面将详细介绍“相见欢”:

  1. 历史背景:“相见欢”作为词牌名的历史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最初由教坊曲发展而来,后在五代十国时期逐渐演变成独立的词牌。它不仅是音乐作品,也是文人墨客抒情言志的重要途径之一。
  2. 词牌格式:关于“相见欢”的词牌格式有多种变体,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三十六字的双调结构,前段三句每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仄韵两平韵。这种格式为后来的许多词作提供了基础。
  3. 著名作品:“相见欢”在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其中的佼佼者,通过细腻的场景描绘和深情的内心独白,展现了离别时的哀婉与期待,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
  4. 文化意义:从文化角度来看,“相见欢”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离别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5. 艺术价值:“相见欢”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词调和情感表达方式。它允许词人通过不同的情感色彩来展现内心世界,无论是欢快还是忧伤,都能通过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6. 创作影响:由于“相见欢”的普遍性和灵活性,它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影响。许多词人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使得这一词牌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相见欢”作为一种古典文学作品,其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这首词的分析,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还能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