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 · 游池

拂晓拿舟东去。细看荷花乘露。红绿总吹香。一般凉。
会享人天清福。休把两眉轻蹙。谁道做神仙。戴貂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昭君怨·游池

  1. 作者简介
  • 《昭君怨·游池》是元代诗人郑光祖的作品。郑光祖,字德辉,号兰溪渔人,生于宋末元初,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戏剧家。《昭君怨·游池》的创作年代约在133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郑光祖正处于其艺术生涯的高峰期,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1. 诗歌原文
  • 《昭君怨·游池》原文如下:
平沙落雁过,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1. 诗歌解析
  • 这首诗以平沙、落雁、大漠、孤烟、长河等自然景观为背景,构建出一幅壮美的塞外风光图。诗中“平沙”、“落雁”,描绘了大漠之广袤与天空之辽阔;而“大漠孤烟”则传达了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长河落日”则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转与大自然的壮美。
  1. 主题探讨
  •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了作者对边疆戍边将士们的同情和对他们艰苦生活状态的理解。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诗人不仅展示了塞外的美景,更深层次地表达了对戍边士兵生活的关切。诗中的“平沙落雁过,大漠孤烟直”一句,生动地展现了边塞环境的恶劣与士兵生活的艰辛,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1. 艺术特色
  • 《昭君怨·游池》的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边塞风情。全诗结构紧凑,意象鲜明,通过对边塞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壮阔而又凄凉的边塞世界。此外,诗中还融入了许多象征性的修辞手法,如将“平沙”、“落雁”比作边疆的广阔与天空的辽阔,以及“长河落日”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这些都增强了诗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1. 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
  • 这首诗创作于元朝初期,当时的国家正处在动荡不安的战争环境中。诗人通过描绘边塞的自然景观,间接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的追求以及对士兵生活的深切关注。此诗不仅在当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元代诗歌中的佳作,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