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灞桥长安道上作

汉牒熟当披旧迹,灞桥今忽过征鞍。
前朝宫展烟芜远,四望河山古木寒。
自古功名应邂逅,大家岐路妄汍澜。
兴亡甚费生灵血,只得高人梦幻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灞桥长安道上作》是宋代诗人张方平的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作者对历史沧桑和个人抱负的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此诗:

  1. 作者简介:张方平(约863—997),字文潜,原籍绵州(今四川绵阳)人。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学者。张方平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脱俗、含蓄蕴藉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山川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他的诗作在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视为宋诗的代表之一。

  2. 诗歌原文:”汉牒熟当披旧迹,灞桥今忽过征鞍。” 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感慨。”汉牒”指的是汉代的文书或记录,”旧迹”则是指历史上的痕迹,这里用来比喻历史的沉淀和遗迹。”灞桥”则是长安通往洛阳必经之地,也是古代送别的地方,诗人用它来象征离别和旅途的艰辛。”征鞍”则指代出行中骑马的场景,强调了旅途的忙碌和奔波。

  3. 诗词赏析:《过灞桥长安道上作》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思。通过对古迹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留恋;通过描绘旅途的辛苦,反映了人生旅途的不易;通过历史的兴衰更迭,暗示了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的紧密联系。这种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使得这首诗具有了超越时空的价值,成为后人研究和学习的宝贵资源。

《过灞桥长安道上作》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佳作。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也传达了对人生和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人对于生命、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洞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