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松斋诗

人传半隐在龙门,天启松斋遇远孙。
水石蔽亏包废寺,版图磨灭指邻村。
如将绿野还裴度,不见潜溪付李藩。
壁土未干三易主,洛阳城里有名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王氏松斋诗》是宋代诗人张舜民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世事沧桑的感慨。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张舜民在宋哲宗时期担任吏部侍郎期间曾因作诗讥讽前线失败获罪,贬为郴州。他的仕途起伏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文人对于政治斗争的敏感和无力感。
  • 诗中“人传半隐在龙门”可能指的是张舜民曾经隐居或半隐于龙门山,而“天启松斋遇远孙”则描绘了他晚年再次回到故地,与远房孙子相遇的场景。这体现了诗人与故乡的深厚情感。
  •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裴度”和“李藩”,可能是作者在表达对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缅怀,以及对他们治理下的绿野和潜溪的描述,暗示着对古代贤臣良将的敬仰之情。
  1. 诗歌原文
  • “人传半隐在龙门,天启松斋遇远孙。”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龙门山隐居的情景,以及与远房孙子的意外相逢。龙门山作为一处隐逸之地,与诗人的身世背景相呼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
  • “水石蔽亏包废寺,版图磨灭指邻村。” 诗人在这里通过对古寺和周边村落的描写,抒发了对过去辉煌历史的追忆。这种怀旧情绪不仅体现在对古迹的描绘上,也体现在对周围环境的深刻感受中。
  • “如将绿野还裴度,不见潜溪付李藩。” 通过引用历史上的两位名臣,诗人表达了对历史英雄事迹的赞颂和对未来的期望。裴度和李藩分别代表了北宋和南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寄托了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
  1. 艺术特色
  • 《王氏松斋诗》的语言精炼,用词考究,体现了宋代诗词的艺术风格。特别是诗中的典故运用,既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不失文学韵味。
  • 诗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每个诗句都经过精心雕琢,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流畅而又富有节奏感。
  1. 历史影响
  • 《王氏松斋诗》不仅是张舜民个人作品的展示,也是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反映。它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历史、自然和人文的思考,以及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 在文学史上,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容,被视为宋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不仅丰富了宋代诗歌的创作宝库,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王氏松斋诗》作为张舜民的代表作之一,不仅是他个人文学成就的标志,也是宋代诗歌艺术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厚底蕴,以及文人对于生活、历史和自然的独到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