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使郑内藏见贻之作

仗节传呼出紫宸,燕南蓟北望车尘。
身为五郡循良守,家是三朝宿卫臣。
对榻梦魂思共得,据鞍吟啸喜相亲。
驿亭处处逢花发,疑是春光解送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同使郑内藏见贻之作》是宋代诗人张舜民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张舜民,字芸叟,号浮休居士、碇斋,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画家。他在仕途上也有着丰富的经历,从襄乐令到监察御史、秘书少监,再到陕西转运使等职务,其官职生涯颇为显赫。
  1. 诗歌原文
  • 仗节传呼出紫宸,燕南蓟北望车尘。
  • 身为五郡循良守,家是三朝宿卫臣。
  • 对榻梦魂思共得,据鞍吟啸喜相亲。
  • 驿亭处处逢花发,疑是春光解送人。
  1. 诗歌注释
  • 仗节传呼出紫宸:在皇帝面前传达命令或请求。
  • 燕南蓟北望车尘:形容路途遥远,视线所及之处皆可见尘土飞扬。
  • 身为五郡循良守:指张舜民用其职责为地方百姓造福。
  • 家是三朝宿卫臣:指他的家族世代忠于国家,担任过朝廷重臣。
  • 对榻梦魂思共得:形容两人虽相隔两地,但心意相通,如同共枕而眠般。
  • 据鞍吟啸喜相亲:形容骑马时的豪迈情怀和相互之间的亲近感。
  • 驿亭处处逢花发:描绘了旅途中每到一处都能看到花开的美丽景象。
  • 疑是春光解送人:春天的到来仿佛有魔力,让人感到温暖和喜悦。
  1. 作品赏析
  • 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赠诗的感激之情,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诗中通过“仗节”与“传呼”展现了诗人的职责所在,以及他对国家的忠诚。同时,也体现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友情,如“对榻梦魂思共得,据鞍吟啸喜相亲”描绘了两人虽远隔千山万水,但心与心相连的动人场景。
  1. 写作背景
  •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张舜民因直言进谏而被排挤,最终被贬至边远之地。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消极,而是继续关注社会民生,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观察。

张舜民的《和同使郑内藏见贻之作》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面镜子,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政治态度。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友情和责任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