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资治通鉴呈范淳父学士

通鉴初成赐近臣,不遗疏贱布恩均。
我投淮水五千里,君滞周南二十春。
东观汗青身是梦,西宫削稿事如新。
细思当日修书者,只有三人今一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赐资治通鉴呈范淳父学士》是宋代诗人张舜民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宋代文学的特色,也反映了作者张舜民深厚的情感和对国家及君王的期待。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 首句:“通鉴初成赐近臣,不遗疏贱布恩均。” 这里表达了当《资治通鉴》初成时,皇帝将此书赐予了亲近的大臣们,显示了皇帝对于臣子的关怀和恩惠,使得每个人都能共享这份荣誉和荣耀。
  • 次句:“我投淮水五千里,君滞周南二十春。” 通过将自己比作“投淮水”的人,暗示自己远行而未能及时归来,同时也表达了对君主长时间统治的祝福。这里的“周南”可能指的是周朝的南国,象征着君主的长久统治。
  • 第三句:“东观汗青身是梦,西宫削藁事如新。” 这句话意味着虽然身处朝堂中,但作者却如同在梦中一般感到空虚与失落,因为他的才华并未得到充分的施展。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希望新的皇帝能够继续治理国家,让一切事情都焕然一新。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间:根据历史记载,这首诗是在宋神宗时期创作的,当时《资治通鉴》已经初稿完成并献给了朝廷。张舜民作为当时的进士,有机会参与这一重要的书籍编撰过程,并因此有机会向皇帝进献此书。
  • 作者介绍:张舜民(生卒年不详),字芸叟,号浮休居士、矴斋。他出生于今天的陕西邠县,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状,关注民生疾苦,其作品在当时就颇受推崇。
  1. 作品鉴赏
  • 艺术手法:此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资治通鉴》的描绘以及自己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忧虑。
  • 思想内容:诗中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还表达了自己对个人才能的认可和对社会公平的向往。这反映出宋代文人的普遍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

《赐资治通鉴呈范淳父学士》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宋代文化的一个缩影,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张舜民的这首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至今仍被读者传颂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