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至寿州初见淮山二首

浩荡平波欲接天,天光波色远相连。
风鸣雨桨初离浦,岸转青山忽对船。
泽国秋高添气象,人家南去好风烟。
步兵何必江东走,自有鲈鱼不值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张耒,字文潜,号柯山,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与苏轼、黄庭坚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文学作品以平实自然著称,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下面将对《将至寿州初见淮山二首》这首诗进行深入分析:

  1. 作者背景
  • 张耒生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卒于政和四年(1114年),享年六十一岁。他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等多个官职,曾因直言而遭贬谪。
  • 张耒是宋神宗熙宁进士,其文学创作深受白居易、张籍影响,风格平易舒坦。
  1. 诗歌原文
  • 浩荡平波欲接天,天光波色远相连。
  • 风鸣雨桨初离浦,岸转青山忽对船。
  • 泽国秋高添气象,人家南去好风烟。
  • 步兵何必江东走,自有鲈鱼不直钱。
  1. 诗歌解读
  • 第一首诗中,诗人描绘了一幅浩瀚的江面景象,与天空相接,波光粼粼,显得十分壮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一个瞬间感受——当船只靠近浦口时,风声和桨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的声音效果。
  • 第二首诗则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怀念。诗中的“泽国”指代的是水乡地区,秋天的泽国增添了一份特有的气氛和景致。而“人家南去”则暗示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和对家乡的眷恋。
  • 最后两句则体现了作者对人生态度的一种豁达理解。他认为,既然人生贵在得其所愿,为何要拘泥于几千里之外的功名利禄呢?这里,张耒用自己曾经的仕途经历来比喻,表达了对于个人自由和追求的珍视。

《将至寿州初见淮山二首》不仅是张耒的一首诗作,更是他对自然美的颂赞,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这些诗句,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他所处的时代的文化氛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