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三万里,所至坏金石。
嗟哉庭中草,独不改佳色。
日中虽暂萎,晨露发鲜碧。
深根通九地,变化有微测。
应知一气移,不得常炎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烈日三万里,所至坏金石。
嗟哉庭中草,独不改佳色。
日中虽暂萎,晨露发鲜碧。
深根通九地,变化有微测。
应知一气移,不得常炎赫。
《堂下幽草》是宋代诗人张耒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张耒,字文潜,号柯山,出生于宋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在文学领域有着不凡的成就和影响力。
这首诗以“堂下幽草”为题,通过对庭中杂草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堂下幽草》不仅揭示了花草随四季更替的变化,还体现了诗人在自然面前的谦卑与感慨。诗中的“烈日三万里”,“所至坏金石”形容了太阳的威力之强,而“嗟哉庭中草”则表达了诗人对植物坚韧不拔生命力的赞叹。
诗中通过对比晨露与日光的短暂相遇,暗示了生命脆弱与短暂的现实感。“深根通九地”,展现了植物根系之深远和顽强;“变化有微测”,则透露出植物生长过程中微妙的变化。最后两句“应知一气移,不得常炎赫”,则表达了一种哲学思考,即万物都受宇宙规律的制约,不能永恒不变。整体上,这首诗不仅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感慨,同时也展示了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文学造诣。
《堂下幽草》是张耒对自然界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的产物,它不仅仅是一首描述草木的作品,更是张耒个人哲学思考的体现,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值得读者去细细品味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