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州道中

青山接云云接天,碧林溪树两相鲜。
地连诸徼分秋色,天近平湖识渚烟。
望尽好峰仍注目,赏馀幽树更垂鞭。
是身已作无赀省,乘兴将随下濑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潭州道中》是宋代诗人张嵲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地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包括其创作背景、主要内容以及艺术特色等:

  1. 作者简介
  • 张嵲(niè)(1096—1148),字巨山,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官至秘书省正字。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尤其在律诗方面表现突出。
  1. 诗歌原文
    青山接云天,碧林溪树两相鲜。
    地连诸徼分秋色,天近平湖识渚烟。
    望尽好峰犹注目,赏余幽树更垂鞭。
    身已无赀省,乘兴将随下濑船。

  2. 诗歌解析

  • 首联“青山接云天”:描绘了一幅高山与天空相接的景象,用词简练而富有画面感,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
  • “碧林溪树两相鲜”:通过“碧”和“鲜”这两个字,形象地表达了树木的色彩鲜明、生机勃勃。此句中的“两相鲜”也隐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 颔联“地连诸徼分秋色,天近平湖识渚烟”:通过地理环境的描绘加深了诗歌的层次感,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变化。
  • 颈联“望尽好峰仍注目,赏余幽树更垂鞭”: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留恋和不舍,同时也体现了他的雅致和情趣。
  • 尾联“身已无赀省,乘兴将随下濑船”: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看得很淡的态度,同时也传达了一种随遇而安的心境。

《潭州道中》不仅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也非常丰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