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光辉薄,古原多夕阴。
行经平陵道,感慨一何深。
将军昔封此,汉史传至今。
山川宛如旧,事迹嗟已沉。
聚落有人烟,故国无乔林。
尚想英雄气,千古犹森森。
边尘久未定,干戈日相寻。
兴怀几内恸,何必鼓鼙音。
过平陵汉苏建所封
介绍
《过平陵汉苏建所封》是宋朝诗人张嵲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对作品进行详细解析:
作品原文:
寒食光辉薄,古原多夕阴。
行经平陵道,感慨一何深。
将军昔封此,汉史传至今。
山川宛如旧,事迹嗟已沉。
聚落有人烟,故国无乔林。
尚想英雄气,千古犹森森。
边尘久未定,干戈日相寻。
兴怀几内恸,何必鼓鼙音。作品译文:
在寒食节的微光中,原野显得格外幽暗。行走在这经过平陵的古道上,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感慨。这位将军曾经在此地被封立,他的事迹被汉代的史书记录下来,流传至今。这里的山川依然保持着古老的面貌,但那些英雄的业绩却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虽然村落仍然有人家,但国家已经不再拥有茂密的森林。我仍然能想象到这里曾经的英雄气概,他们的英名和精神像参天大树一样,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边疆上的战乱一直未得到平息,战争与冲突不断发生,这让我深感国家的不安和人民的苦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内心的悲痛难以抑制,但又何必需要用鼓声和号角来表达呢?作品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具体时间不详,但根据内容推测可能是在诗人游历或访问平陵时所作。平陵是汉朝时期的一个地名,位于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附近,是当时的一个重要军事要塞和政治中心。张嵲作为一位文学家,通过对这一历史遗迹的描绘,不仅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也反映了他对现实政治的关注。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素养和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关注。
诗歌鉴赏:
- 意境深远:诗中通过寒食节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与后文的历史遗迹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时空交错的美感。
- 情感真挚:诗人的情感贯穿始终,从个人感慨到对历史的沉思,再到对现实的忧虑,情感层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深深担忧。
- 语言精美:诗歌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对比等,使得诗句既生动形象又富有哲理,体现了唐代诗词的独特魅力。
- 创作技巧:
- 意象选取:诗人巧妙地选取了寒食节这个时间节点,以及平陵这一具体地点作为意象,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空间。
- 结构安排: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从节日的寒食到古原的夕阴,再到平陵的将军封地,最后回到现实的边患和平陵的荒凉,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 象征意义:寒食节的微光和古原的夕阴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和自然的无情,与将军的封地和故国的无乔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象征了历史的虚无和现实的残酷。
- 社会影响:
- 历史价值:这首诗通过对平陵的描绘,让后人得以窥见汉朝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军事要塞,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 文化传承:诗歌中蕴含的历史意识和民族精神,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审美启示:诗歌的语言和意境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激发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历史的敬畏。
- 现代应用:
- 教育意义:在现代教育中,可以通过讲解这首作品的背景和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 旅游推广:可以将这首诗作为平陵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进行包装和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和学习。
- 文化活动:举办以这首诗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或者诗歌创作比赛,鼓励人们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中来。
- 相关人物:
- 作者介绍:张嵲(1092-1141),字巨山,号涧堂,南宋诗人、书法家。他是南宋著名诗人之一,与陆游、杨万里并称为“南宋三大家”。他的诗歌以豪放洒脱、清新自然著称,深受后世喜爱。
- 历史影响:张嵲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推崇,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研究南宋文学的重要资料。
在欣赏《过平陵汉苏建所封》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了解张嵲的其他诗作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这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宋代的文化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通过对《过平陵汉苏建所封》的深入解析,可以看到这首诗歌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一种怀念,更是对当前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思与批评。它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揭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和平稳定的渴望。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佳作,也是历史的见证,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