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和靖故居

颓垣已芜漫,人事日萧寂。
赖近青莲宫,残僧识遗迹。
傍连岚岭秀,面对湖光溢。
惟应此如昨,万变非畴日。
悠悠夏已深,故沼荷初积。
振古尽如斯,徒然怅今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吊和靖故居》是宋代诗人张嵲所作的一首古诗词。这首诗词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主题,同时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以下是具体介绍:

  1. 诗词原文:《吊和靖故居》的原文如下:“颓垣已芜漫,人事日萧寂。赖近青莲宫,残僧识遗迹。” 这句诗描述了故居周围环境的现状,颓垣已经荒废,人迹罕至。而靠近的地方有一个名叫“青莲宫”的地方,那里有一名僧侣仍然记得这里曾经是故居所在的地方。“傍连岚领秀,面对湖光溢”这两句则描绘了故居周边的自然景观,如连绵的山岚与美丽的湖光相互辉映。最后两句:“惟应此如昨,万变非畴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转的感慨,认为虽然一切都在变化,但故居的景象依然历历在目,如同昨日一般。

  2. 诗词鉴赏:这首诗词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的结合,展现了一幅历史的画卷。诗人利用对比和对照的手法,将古往今来的变迁和不变的自然美景相结合,使得这首作品具有了更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写,诗人不仅传达了自己的情感,还让读者能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时间的无情。

  3.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宋代,这是一个文人墨客辈出的时代,同时也是国家动荡不安的时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许多文人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反映社会的面貌。张嵲作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其作品多涉及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深刻反思。

《吊和靖故居》是张嵲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创作的一首充满哲理的古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敏锐的情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境界,也能够体会到古人对于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