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山初指眼初明,倚棹因妨半日程。
云里未忘寻去路,世间争合有浮名。
岩空闇老松千尺,天静时闻鹤一声。
更谢暮霞怜惜别,满坡红影照峥嵘。
舟中晚望桃源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舟中晚望桃源山》是宋朝张咏的作品,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晚霞映照下的桃源山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于世态人情的深刻体悟。在宋代文人中,张咏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著称。《舟中晚望桃源山》便是其众多诗作中的佳篇之一,展现了作者的艺术造诣及其对人生、自然的独特见解。
张咏的创作背景是在北宋时期,一个政治相对清明但社会矛盾依然存在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咏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通过对《舟中晚望桃源山》的分析可以看出,张咏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社会现象的深度反思。
张咏通过《舟中晚望桃源山》传达了他对名利看轻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珍视。在这首七言律诗中,诗人以“仙山初指眼初明”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如梦如幻的境界。随后,“云里未忘寻去路,世间争合有浮名”两句,更是直接道出了诗人对尘世纷扰的超然态度。在现代,这种对名利淡泊的生活哲学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张咏在《舟中晚望桃源山》中通过对桃源山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物外的精神境界。诗中“岩空闇老松千尺,天静时闻鹤一声”描绘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使人感受到自然界的平和与和谐。这种对自然美的描绘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提供了一种心灵的慰藉。
《舟中晚望桃源山》作为宋代文学瑰宝,不仅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更在思想上给予后人诸多启迪。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体会到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精神世界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后世深入研究和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