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观世音,愿力不思议。
化身千百亿,于一刹那顷。
香山大因缘,悯念苦海众。
慈悲示修证,欲同到彼岸。
受辱不退转,是乃忍辱仙。
抉眼断两手,不啻弃涕唾。
欻然千手眼,照用无边际。
至人见与执,不在千手眼。
向来弃去时,初无一毫欠。
乃至以千记,我亦无赢馀。
是故将示寂,还复本来相。
犹如大虚空,云电或风霾。
须臾各霁止,太虚自寥廓。
我今仰灵踪,欢喜发洪愿。
今生未丧世,誓愿永归依。
更与见闻者,同登无上法。
余旧供观音比得蒋颖叔所传香山成道因缘叹仰灵异因为赞于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余旧供观音,比得蒋颖叔所传香山成道因缘叹仰灵异,因为赞于后。
余少时尝见蒋颖叔《香山记》,言其师李长吉,唐天宝中,为黄门监供奉,有疾,忽见神人,曰:“吾是香山之神也。”遂授以道法。长吉受而能之,乃与妻王氏结为夫妇。又授以仙术,俾能飞腾而去,云游四海。长吉既仙去,王氏亦得升举。其家子孙皆能飞仙。自是香山遂有名矣。
余幼时闻之于乡里父老,以为神仙之事,未可信也。然余性好奇,每遇山川胜概,辄欲穷探。及至京师,见古刹庙塔,多有神像塑立其中,而不知其由来。或问之曰:“此何神?”则曰:“某寺某庙也。”余因思:佛之教也,以慈悲为本。今之寺塔,必有神主其上。然佛之本心,岂复有他邪?
一日,偶过西市,见一庙貌甚古,其前有石狮一对,皆高丈余。庙之前殿,已毁无存。惟正殿犹在。入其内,见佛像甚整严严肃。然观其容貌,非寻常道士之形。疑其为佛也。然佛者,必无男女之别也。于是退而思之。夫佛之教化,固不可诬。然佛之本愿,亦何必如是耶?
昔者佛在世时,有弟子名迦叶者,得佛真传,出家修行。其徒众甚多。然其教法,亦自有其规矩。其徒等虽各有神通,然亦不敢妄作威福,以妨佛法。故其徒众之间,亦有相尊敬之义礼。
今之寺塔,其神主者,岂佛之弟子耶?岂佛之弟子,亦有所畏忌乎?抑又何怪乎?夫佛之本愿,固在普度众生。然其教化之法,亦自有其规矩。其徒等虽有神通,然亦不敢妄作威福,以妨佛法。故其徒众之间,亦有相尊敬之义礼。若夫寺塔之中,亦有神主者,亦当如是也。
余于是叹服不已。遂取笔为之记之,以为后人览之,亦足知佛之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