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鸣雁城

九月过鸣雁,斜阳上废台。
兵车千载会,桑柘万畴开。
代谢随秋草,英灵化死灰。
我来空咏古,寒鸟有馀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鸣雁城》是北宋诗人梅尧臣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

  1. 作品原文
  • 九月过鸣雁:九月时节,诗人路过鸣雁城,斜阳照耀着废弃的高台。
  • 斜阳上废台:斜阳映照着这座高台,显得格外凄凉。
  • 兵车千载会:千年之后,曾经的战马和战车似乎再次聚集在这里。
  • 桑柘万畴开:桑树和柘树遍布田野,展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 代谢随秋草:万物的更迭随着秋天的草叶而变化,生命的轮回令人感慨。
  • 草灵化死灰:死亡与重生,草本的生命在秋风中化为灰烬。
  • 我来空咏古:诗人虽然在此感叹古今,却只能空怀古人之情。
  • 寒鸟有余哀:寒风中,鸟儿的叫声增添了几分哀愁。
  1. 作者简介
  • 梅尧臣简介: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他出生于宋宣州的宣城,是北宋著名文人之一。梅尧臣的诗歌创作广泛涵盖了山水田园、历史人物等多个题材,其中尤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作品最为人称道。
  1. 作品赏析
  • 艺术特色:此诗采用五言律诗的形式,通过对鸣雁城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中的“九月过鸣雁”与“斜阳上废台”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示了时间的流逝,也体现了空间的变化。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情感,既有对历史的思考,也有对现实的感慨。特别是“我来空咏古”一句,反映了诗人虽身处古代但心系当下的处境,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怀。

《过鸣雁城》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作,更是梅尧臣用诗歌反映历史与自然的完美结合。通过这首诗,可以领略到宋代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感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