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虱得蚤

兹日颇所惬,扪虱反得蚤。
去恶虽未殊,快意乃为好。
物败谁可必,钝老而狡夭。
穴蚁不啮人,其命常自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扪虱得蚤》是宋朝诗人梅尧臣的作品。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背景及艺术特色:

  1. 作品原文:《扪虱得蚤》的原文如下所示:
兹日颇所惬,扪虱反得蚤。  
去恶虽未殊,快意乃为好。  
物败谁可必,钝老而狡夭。  
穴蚁不囓人,其命常自保。  
  1. 作者简介
  •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出生于宣城(今属安徽)。他以诗歌著称,被后世尊称为“宛陵先生”。他的文学成就不仅在诗歌上有着显著表现,还对宋代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作品赏析
  • 主题:本诗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在生活中的一种感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摸虱子时意外地发现虱子里有蚤虫——来体现一种生活的哲学。这种看似琐碎的事情,实则反映出人生无常和世事多变的哲理。
  • 手法:诗中通过对比“去恶”与“得蚤”的不同境遇,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同时,通过对蚂蚁的比喻,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1. 创作背景
  • 梅尧臣的诗歌创作深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为北宋时期的诗人,他目睹了社会的变迁和国家的动荡。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宋朝经历了多次改革与调整,使得社会生活充满了变动与不确定性。这些因素都深深影响了梅尧臣的创作。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梅尧臣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他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哲理,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 象征意义:本诗中“扪虱得蚤”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生活中的偶然性以及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选择。虱子的蚤和虱之间虽然只是微小的差别,但它们代表了不同的命运和结果。

《扪虱得蚤》不仅是一首表达生活哲理的诗作,也是梅尧臣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