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日颇所惬,扪虱反得蚤。
去恶虽未殊,快意乃为好。
物败谁可必,钝老而狡夭。
穴蚁不啮人,其命常自保。
这首诗是宋代文人杨万里的《小疾微吟》。下面是诗句和译文,并附有注释:
扪虱得蚤
译文:用手摸着虱子,竟然得到了蚤虫。
注释:虱是一种很小的昆虫,而蚤虫是一种比虱更大的昆虫。古人常以“蚤”来比喻那些小人或坏人,因为他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到他人。这里说“扪虱得蚤”,可能暗喻着通过观察小人的行为,发现他们的恶行。兹日颇所惬
译文:今天的心情颇为舒畅。
注释:这里的“惬”字意为满意、舒畅。诗人可能因为某种原因心情变得愉悦,如身体康复、心情放松等。扪虱反得蚤
译文:摸到虱子的同时也摸到了蚤。
注释:蚤虫与虱虫相比,体型较大,更容易引起注意。诗人可能是想借此表达对小人的警惕和厌恶。去恶虽未殊
译文:去除邪恶并没有改变什么。
注释:诗人认为,尽管小人的存在让人不快,但他们的存在并不会改变事物的本来面目。快意乃为好
译文:得到一时的快乐就是好的。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短暂快乐的认可,即使这种快乐是短暂的,但只要能带来快乐,也值得珍惜。物败谁可必
译文:事物败坏谁能确定呢?
注释: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无法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钝老而狡夭
译文:迟钝的老人反而聪明夭折。
注释:这句话用“钝老”来指代那些年老体衰却仍保有智慧的人,而“狡夭”则是指那些机智狡猾而又寿命较短的人。诗人可能在感叹岁月无情,即使是智慧之人也无法逃脱衰老的命运。穴蚁不啮人
译文:洞穴中的蚂蚁并不咬人。
注释:这句诗可能是在形容某些看似微小的事物,实际上可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或破坏力。其命常自保
译文:它们的生命总是能自我保护。
注释:这里的“它”指代前文提到的“穴蚁”,诗人通过这个例子来表明,有些小事物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能在关键时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