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樵行

蛟人困卧寒潭底,怗波蒙蒙垂白绡。
波上女儿飞轻桡,逆流自与郎去樵。
风吹鬓发不及撩,鸦翅卷起虿尾翘。
浓缬罗带长绕腰,日暮下来吹短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细雨樵行》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一首五言诗,描述了一位名叫蛟人的神秘渔者在寒冷的潭底睡觉的场景。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神秘的渔夫形象和细腻的自然环境,展现了宋代诗词中常见的山水意境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下面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 梅尧臣(996年—1050年),字圣俞,世称梅苏仙,汉族,宣城宣城人(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与苏舜钦一同被称为“苏梅”,其诗作风格清新自然,擅长写景咏物,尤其擅长描写水边景色和田园生活。他的创作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 梅尧臣出生于北宋时期的宣城,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地区。由于家族原因和才华出众,梅尧臣很早就开始受到文坛的瞩目。他的诗歌在当时就已广受赞誉,被后人誉为“宛陵先生”。他的诗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在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后世尤其是南宋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诗作原文与赏析
  • 诗作原文如下:“蛟人困卧寒潭底,帖波蒙蒙垂白绡。波上女儿飞轻桡,逆流自与郎去樵。”这些诗句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
  • 诗中“蛟人困卧寒潭底”一句,通过“蛟人”这一神话传说中的元素,增添了一种超自然的色彩,同时也暗示了环境的恶劣与主人公的孤独。而“帖波蒙蒙垂白绡”则形容水波轻柔地拂过水面,形成了一层朦胧的白色薄纱,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
  • “波上女儿飞轻桡”描绘了一个活泼的画面,女子轻盈地划着船桨,逆流而上,似乎在与诗人共度时光。这里的“轻桡”指的是女子划动船桨的动作,给人以优雅而灵动的印象。
  • “风吹鬓发不及撩”则表现了风的力量之大,连吹动鬓发都显得微不足道,进一步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和主人公的孤独。最后一句“鸦翅卷起虿尾翘”则可能是某种象征或隐喻,但具体含义可能需要更多的上下文信息来解读。
  1. 艺术特色与影响
  • 《细雨樵行》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它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界的元素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动态描写,如“飞”、“自与郎去樵”等,使得整个画面活跃起来,更加吸引人。此外,诗中的意象选择也颇具匠心,如“白绡”不仅是物理现象的描述,还可能象征着纯洁或者美好的事物。
  • 《细雨樵行》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其对传统山水画的借鉴上。诗中的山水画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描绘,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和表达。通过对山水的描写,诗人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这种表达方式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非常常见,尤其是在文人作品中。
  1. 文化意义与现代价值
  • 《细雨樵行》作为一首古代诗词,不仅在文学价值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文化意义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它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然美和精神自由的价值观。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的景色和人情的细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次,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特点,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等。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细雨樵行》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大自然的美,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同时,它也鼓励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和精神世界。因此,研究这首古诗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还能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梅尧臣的《细雨樵行》以其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宋代诗词的独特魅力。这不仅是对古人的一种致敬,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同时也能体会到古人对于自然美的独特见解和表达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