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隐静山怀贤长老

山有枇杷树,树多猕猴群。
高僧心不著,一似五峰云。
随飙来溪口,石上起氤氲。
果熟猕猴去,自向瀑涧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隐静山怀贤长老》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作品,诗中通过描绘山中美景和高僧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贤者品德的赞美。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梅尧臣的生平:梅尧臣(996年—1060年),字圣俞,一字元夫,世称宛陵先生或宛陵学士,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人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门下士”。
  • 梅尧臣的诗歌成就:梅尧臣以擅长写景状物见长,尤其善于捕捉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其诗风格清新脱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梅尧臣的诗作多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同时也流露出对隐逸生活和高尚人格的追求。
  1. 作品原文
  • 原文节选:”山有枇杷树,树多猕猴群。高僧心不著,一似五峰云。随飚来溪口,石上起氤氲。果熟猕猴去,自向瀑涧分。”
  • 诗意解析:整首诗从山的自然景观入手,描述了枇杷树、猕猴群以及随风而来的溪口景象。随后转入高僧的形象,通过“心不著”这一表述,展现了高僧的超然物外和内心的宁静。诗人通过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道德情操的崇尚。
  1. 艺术特色
  • 意象的运用:诗中的“山”、“枇杷树”、“猕猴群”、“云”等自然景物,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象征意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 语言的简洁:梅尧臣的语言风格以简练著称,每一句都充满了力量和节奏感,使得整首诗既生动又富有韵律感。这种简练的风格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观。

《寄隐静山怀贤长老》不仅是一首反映诗人内心世界和对理想生活追求的抒情诗,也是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通过描绘山中景色和高僧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净化的生活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