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 灯花

解遣愁人,能添喜气。些儿好事先施力。画堂深处伴妖娆,绛纱笼里丹砂赤。
有艳难留,无根怎觅。几回不忍轻轻别。玉人曾向耳边言,花有信、人无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踏莎行·灯花》是宋代诗人曹希蕴的一首词作。这首词通过描绘灯花的形象,寓言人生的际遇与情感,展现了词人对生活细微之处的独特洞察和深刻体验。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及其背景:

  1. 作者介绍:曹希蕴,字子开,号东阳逸民,宋英宗治平二年(西元一〇六七年)生,宋徽宗政和四年(西元一一一四年)卒。他是南宋初期的文学家,以诗赋见长,尤擅长词,现存作品不多,但质量颇高。
  2. 作品原文:《踏莎行·灯花》全诗原文如下:
    解遣愁人,能添喜气。些儿好事先施力。画堂深处伴妖娆,绛纱笼里丹砂赤。
    有艳难留,无根怎觅。几回不忍轻轻别。玉人曾向耳边言,花有信、人无的。
  3. 主题内容:此词以“灯花”为象征,寓意人生。灯花象征着短暂而美好的瞬间,它能够驱除人们的忧愁,增添喜悦。词中描述了灯花在画堂深处的美丽,以及人们对于这美丽事物的珍惜与留恋。然而,灯花终究会凋谢,无法留下痕迹,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
  4. 艺术特色:此词的语言优美,用词精准,形象生动。通过对灯花的描写,表达了词人的哲理思考和人生感悟。全词结构紧凑,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是宋代诗词中的佳作之一。
  5. 文化影响:曹希蕴的这首《踏莎行·灯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展现了宋代词的艺术特点,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词中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踏莎行·灯花》不仅是一首表达词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首富含哲理的文学作品。通过对灯花这一意象的描绘,词人传达了对生命短暂的哀思和对美好时光的珍视,展现了宋代词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