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张宗玉窗下庐山

庐山移到龙溪东,两壁生云无数峰。
梦与文渊三峡水,共参金露九秋风。
万山恍对凝尘榻,五老仝携入室筇。
更问濂溪风共月,又移窗下到脑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题张宗玉窗下庐山》是宋代许月卿的作品,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内涵,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并传达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在分析《寄题张宗玉窗下庐山》之前,先简要介绍许月卿。许月卿是宋代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文化修养,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他的诗词作品通常蕴含着深厚的哲理,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出作者对人生、对自然的独到见解,这也是他作品受到后世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诗中“庐山移到龙溪东,两壁生云无数峰”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的自然景观。这里的“庐山”指的是著名的江西庐山。诗人将庐山比作移动的景致,生动地表现了庐山的变幻多姿与壮丽秀美。同时,“两壁生云无数峰”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了庐山云雾缭绕、山峰连绵不绝的特点,给人一种仙境般的感受。这种用词既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又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理解和赞美。

诗中的“梦与文渊三峡水,共参金露九秋风”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庐山的壮阔和神秘。这里提到的“文渊”和“金露”都是对山间景色的比喻,象征着山中清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而“三峡水”与“九秋风”则是对庐山地理位置及其气候特征的具体描绘。通过这些描述,诗人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庐山的宏伟壮观,同时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万山恍对凝尘榻,五老仝携入室筇。”这两句诗则进一步丰富了庐山的意境。诗人以“凝尘榻”形容庐山的静谧之美,如同仙人所居之地;以“五老”喻指庐山周围的群山,暗指山中有五位高人隐居,他们携带着筇杖(一种手杖)一同进入诗人的房间,营造出一种超然世外的氛围。这不仅是对庐山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对文人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的最后一句“更问濂溪风共月,又移窗下到脑中”则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这里的“濂溪”是指庐山附近的一个著名景点,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院——白鹿洞书院的所在地。诗人在这里询问濂溪的清风明月能否伴随自己左右,表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无尽追求和向往。而“又移窗下到脑中”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意味着庐山的美丽景色仿佛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诗人的思想之中,难以割舍。

《寄题张宗玉窗下庐山》不仅是宋代文学作品中的佳作,更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文化内涵的诗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探讨,这首诗赋予了庐山以生命和情感,使其超越了单纯的自然景物,成为了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象征。对于欣赏古代诗词的人来说,这首诗不仅能够提供美学上的享受,还能够引发人们对自然、对生活、对自我的思考与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