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忆山居气味长,梅花时节只清狂。
若教玉鉴堂前看,认得花光是玉光。
梅花十首
介绍
。
“梅花十首”是中国古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组诗,共10首,每首5句,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赞美和自己高尚品格的追求。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梅花傲霜斗雪、坚韧不拔的形象,也反映了陆游在逆境中坚持理想、坚守信念的精神风貌。
以下是”梅花十首”的部分内容:
第一首: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年轻时对国家大事的忧虑和壮志未酬的情感。
第二首:
梅花欢喜漫天雪,犹自东君旧日恩。
欲向花间寻梦里,却疑人在画中人。
这描绘了梅花在严寒中的美丽与坚韧不拔的精神。
第三首:
白头尽日无言语,独倚阑
相关推荐
以下是对《梅花十首》的逐句释义、译文、赏析: 1. 诗句解读: - “每忆山居气味长,梅花时节只清狂。”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在山居生活中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梅花季节的清新感受。"每忆"表明诗人时常怀念过去的生活,"气味长"意味着那种生活的气息长久地留在心中,而"梅花时节"则特指梅花盛开的季节,这里的"只清狂"描绘了诗人在这个季节中的状态,即保持一种清新而不造作的态度。 - “若教玉鉴堂前看
《梅花十首》是宋代诗人许及之的作品,原文如下: 诗到西湖更不疑,西湖以外可无诗。孤山水月无边思,只在清香不在枝。 注释与译文 - 诗到西湖更不疑: 表达了诗人对于西湖的深厚情感和依赖,即使离开了西湖,诗歌的创作也会变得无味。 - 西湖以外可无诗: 强调了西湖在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没有西湖就没有诗歌创作的源泉。 - 孤山水月无边思: 描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无限向往和思念,水月相映
注释:在园池边种了半亩梅花,又把石头砌的窠里种上梅花。喜欢风和月就随意观赏,这应该属于诗家所喜爱的。 赏析:本诗描绘了一个以梅为伴,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诗人在园林中种植了一亩梅花,又在石头垒成的小窠里也种上了梅花。他爱风、爱月,便随心而看。这样,他就与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更”字表明诗人对自然的钟爱之情。全诗语言平白如话,却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愉悦
梅花十首 隔水寻幽妙莫传,一年胜处是春前。 纵饶烂熳春吹却,犹得残香伴鹤眠。 【注释】 “梅花”:指梅花诗。 “梅诗”:《唐诗别裁集》收有宋之问和沈佺期所撰《梅诗》各十首,题作“梅花”,共二十首,故称梅花诗。 “隔水”:即“隔溪”。 “幽”:幽深。 “妙”:神奇、奥妙。 “胜处”:最佳之处。 “春前”:春季之初。 “烂熳”:恣肆、放纵。 “残香”:残存的香气,喻梅花的清香。“犹得”:仍然能够得到
注释: 玉川,指唐代诗人白居易,他曾经在香山的居所居住。梦事不纷纭,表示梦中的事情没有纷繁复杂。一树相思,指梅花树上的梅花就像思念的人一样。君若移舟来问讯,如果对方来问候,就表示你来了。莫教惊动一溪云,意思是不要打扰那一片云朵。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给他的好友元稹的,表达了他对元稹深深的思念之情。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充满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注释:我爱梅花,爱它层层次第开放。然而梅花盛开需要雪压和霜催。 岁寒三友中,梅、竹、松的傲骨精神是值得称道的。梅花不畏严寒,傲然开放;竹枝挺拔,节节高升;松柏苍翠,四季常青。这几种植物都不怕寒冷,所以被称为岁寒三友。 它们不畏严寒,迎难而上,不屈不挠,这种精神非常值得人们学习。梅花在冰雪中开放,不畏严寒;竹子在严寒中生长,不屈不挠;松树在严寒中挺立,坚韧不拔。 赏析:这是一首咏梅诗
这首诗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冬,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的《梅花十首》中的第二首。 - 去岁来时:上一年的这个时候 - 恰犯寒:正逢严寒天气 - 枝头未放雪漫漫:梅花还没有开,雪花纷飞 - 鞭影红尘里:马鞭的影子在繁华的尘世间 - 犹得西湖立马看:还能在西湖边停下马车看梅花 译文:去年冬天,我来到这个城市正好遇到严寒天气,梅花还没有开放,雪花纷纷飘落。在这个繁华的世界里
湖上归鸦落照昏,一声渔唱与招魂。 纫兰餐菊生平事,沙冷月寒何处村。 注释:湖面上的乌鸦在夕阳下飞行,天色渐暗,一声渔夫的歌唱似乎在呼唤着什么。我一生喜爱兰花和菊花,过着清高的生活。现在,我身处沙洲冷清的月夜,不知道家乡在哪里。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孤独、清高的形象,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的“归鸦”、“渔唱”等意象,既营造了一种寂静的氛围,又增添了一种淡淡的哀愁
【注释】 醉余:喝醉了酒。麻茶:即花茶。佳句:美好的诗句。有味:指有味道,意味深长。南湖:即南湖亭,位于杭州城西的西湖上,因靠近南面而得名。说梅花:即以梅花为题进行创作。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醉后观梅时所作。首句“醉馀看字眼麻茶”,是说酒醉之后观看着那麻茶,欣赏着那些如诗如画的字句;二句“佳句拈来似隔纱”,则是说那些优美的诗句,就像被一层薄纱隔开似的,难以捉摸其真谛。三、四两句“读去读来元有味
注释:我年纪大了,写诗已经提不起兴趣,笔触随意而有春风。如果有人询问我的梅花诗句,那么答案就在西湖的风雪之中。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首句“老去哦诗懒解工”表明了作者虽然年纪已大,但仍然热爱诗歌创作,只是由于年事已高,写作起来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第二句“笔端随分有春风”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写作时的心境,仿佛笔下自然流露出一股春风,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第三句“傍人若问梅花句
诗句释义如下: 独行孤山之下,晨光中停车驻马,等待绿萼初开。 此诗描绘了梅花在春天早早绽放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译文: 在孤山之麓,清晨停驻,待看那绿萼花开。 赏析: 邵雍的这首诗《梅花十首》是一首预言诗歌,每首四句,共有十首。通过描写梅花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所承载的意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注释】 瘴海:南方多瘴气的地方。 雁又来:指大雁南飞。 边头:边境之地。 寄书:托人捎书信。 踌躇:徘徊,犹豫。 云横东阁:指云朵遮挡了东阁楼的一角。 月上南枝:指月亮高挂在南边的树枝上。 次第:顺序地。 赏析: 这首是作者谪居岭南时期的作品,表现了他对故国深沉的思念之情。 首句写梅花在瘴海开放,大雁南归,诗人想到边头已久无书信,不禁愁绪满怀。“瘴海”和“边头”两词,点明地点,为全诗定下基调
【注解】: 索笑:索取笑容。晴檐:指晴天的屋檐。高树:指高大的树枝。银蟾:指月亮。 【赏析】: 这首小诗描写诗人在黄昏时分,独自站在屋檐下的情景。他向晴朗的屋檐索取笑容,独自在黄昏时分卷起窗帘,自折芳枝嗅闻琼蕊,忽然看到高树上悬挂着明月。整首诗意境优美,富有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石桥流水绕柴门,岁晏相逢不尽言。 放鹤亭前人一去,疏林夜月冷吟魂。 注释:石桥边的流水绕过了柴门,到了年末我们再次相遇却无言以对。在放鹤亭前人们离去,夜晚的树林中只有冷清的月光陪伴着我吟咏着心中的情感。 赏析:此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略带忧郁的冬日场景。首联“石桥流水绕柴门,岁晏相逢不尽言”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诗人通过描述石桥流水和环绕其上的柴门
【解析】 “倚竹相看翠袖寒,月中弄影见飞鸾”:在竹林中相互依偎观赏着,那衣袖显得十分寒冷;在月光下舞弄影子,好似飞鸾。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与爱人的幽会情景,其中,“翠袖”指女子,“飞鸾”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这里用来比喻自己的爱侣。 【答案】 ①倚竹相看翠袖寒,月中弄影见飞鸾。②形容何似清癯甚,雪满空山岁又阑。 赏析:①“倚竹相看翠袖寒”,此句写二人倚竹而坐,互诉衷肠的情景,表现两人情意绵绵
【注释】 问讯花神谁最贤,群芳梅独在春先。 清高品格花中圣,洒落丰姿鹤上仙。 注释:向花神问候,问哪个最好?百花之中只有梅花最早开放。清高的品格像花中圣人,洒落的风姿就像仙女一般。 【赏析】 这首七律以梅花自况,写梅花的高洁品质和美丽丰姿,赞美其“清高品格”和“洒落丰姿”。首联两句是总说;颔联两句是分说,进一步写梅花的特点:它不仅在百花之中最早开放,而且有“清高品格”,又有“洒落丰姿”
【注释】 天寒倚树:形容梅花在寒冬中傲雪盛开的风骨。 佳人:美丽的女子。 屑玉餐英:形容梅花像美女一样,用花瓣来点缀自己,也形容梅花的清香。 姑射山中明月夜:指神话中的仙女姑射山中的美景。 仙袂:仙女的衣袖。 香尘:香气弥漫如尘土,这里指梅花的香气。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梅花在严寒中依然傲然盛开的景象,同时也赞美了梅花的清香,以及它带给人们的美感和心灵上的愉悦。诗中通过对比梅花与美女、仙女的形象
【注释】 (1)太清:指仙境。玉树:形容梅花如玉般晶莹洁白。 (2)素霞:白色的云彩,比喻梅花雪白的花瓣。 (3)瑶华:美玉,这里指香雪。 【译文】 曾经乘着白云飞到太清仙家,看见那玉树当庭飘洒着素色的云霞。今天归来在湖上看到满林的梅花如雪,香气四溢如同散开了一片片的美玉。 【赏析】 这是一首咏梅词,词人为南宋诗人姜夔所作。词中描绘了梅花的美景,通过描绘梅花的形态和气味
在元代诗人周巽的《梅花》中,诗句“朝来踏雪过前林”描绘了一幅清晨踏雪前行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 逐句翻译: - "朝来踏雪过前林":早上来到雪地中走过树林。 - "花底谁歌白雪吟":树下谁在歌唱关于白色雪花的诗歌? - "玉女持旌双凤下":一位仙女手持旗帜,双凤随之飞翔。 - "暮云深处杳难寻":暮色中的云层深处难以寻找。 2. 关键词解释: -
梅花十首 花底群仙摇佩珰,神凝太素美清扬。 春风吹梦来金鼎,夜月霏香到玉堂。 注释:梅树下的仙女们晃动着佩饰,神情凝重,仿佛在太素之天上飘浮。 春风拂过梦境来到了金色的炉鼎上,夜晚的月光洒下芬芳,到了玉堂。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咏梅十首》中的第二首。此诗通过赞美梅花的美丽与高洁,抒发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全诗以"梅花"为题,以梅花为主体,描绘了梅花盛开时的景象
【注释】 ①冒寒:冒着寒冷。②易(dài)代、孤忠、时风:指南宋灭亡,作者隐居不仕的境遇与心情。③凋:凋零。 【赏析】 此为咏梅诗,以梅花自比,抒发了作者对故国的无限眷恋和对新朝苟活的不满。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意境高远,耐人咀嚼。 “山后山前雪未消,冒寒花发劲枝条。”开篇两句写景起兴,先写山前的景色:“山后山前”是说山前山后到处都覆盖着积雪。这两句诗写出梅花不畏严寒,在严冬中傲然开放的顽强生命力
此诗为咏梅之作。首句“冰雪之交”,指冬末春初,冰消雪化之时,梅花开放的季节。次句“苗条姿态不胜春”,意谓梅花虽在严寒中独自盛开,却依然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其姿态优美,胜过春天的万物。第三句“两峰写入生花管”,言梅枝如山峰一般挺拔,而花苞又如生花笔蘸墨,写出一幅梅花图。最后一句“从此冬心有替人”,意谓自此以后,人们再也不需担心冬天寒冷了,因为有了梅花的陪伴。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幽远清雅
梅花十首 东风邓尉吹香雪,都向词人腕下飞。 便拟花前留后语,春山扶影立斜晖。 注释 梅花:指梅花。 邓尉:即邓尉山,山名,在今苏州西。 香雪:形容梅花洁白如雪,香气袭人。 词人:指诗人自己。 便拟:打算、准备。 留后语:留下来的言语。 春山:指春天的山景,也比喻作者本人。 扶影:指扶着身影,这里比喻作者的身姿。 赏析 此诗是咏物言志之作。诗人通过对梅花的赞美,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梅花十首 山寺疏钟醒薄醺,林梢花雨正缤纷。 - 山寺疏钟: 指的是山中寺庙的钟声,声音稀疏而悠扬。这里的“疏”字用来形容钟声稀疏、不密集,给人一种宁静、深远的感觉。 - 醒薄醺: 字面意思是让人感到清醒、提神,这里比喻钟声唤醒了人的意识,使人从酒后的微醺状态中苏醒过来。 - 林梢花雨: 指的是树林中随风飘落的花瓣,形成了像雨一样的景观。这里的“花雨”不仅描述了自然景象的美丽
诗歌解析与赏析 诗句解读 南寻庾岭千年树,西上芳华百尺楼。 这句诗描述了诗人在南方寻找庾岭的千年古树,并登上了百尺楼眺望美景的情景。这里的“庾岭”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庾亮之岭或者某个特定的地理位置,而“千年树”则象征着历史的痕迹和岁月的沉淀。“百尺楼”则象征着高处或巅峰,代表了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高远。 译文 南边的庾岭有棵经历了千年风雨的大树,西边爬上百尺高楼去欣赏那盛开的花朵。
在赏析曹家达的《梅花十首(其六)》时,我们可以从诗句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入手。首先,“杳渺江天垂夜云”这一句通过“杳渺”和“垂”两个词语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深远的感觉,似乎夜色中的江天与云雾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宁静而又神秘的画面。接着,“圮墙残腊见清芬”中的“圮墙”和“残腊”传达出时间已逝、物是人非的感伤情绪,而“清芬”则形容梅花散发出的香气清新宜人。 进一步分析这首诗的译文,“丝桐为君奏
【赏析】 “孤根”即“孤松”,是借物寄情的常用手法。梅花虽为“花中四君子”之一,但诗中所咏却是一株孤立的梅树,其原因就在于它“孤根”独生,不与百花争艳。 这首诗以咏梅起兴,通过描绘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的顽强生命力,歌颂了它的高洁品格和坚强意志,表达了诗人要像梅花那样在困难面前毫不屈服的精神。 前两句先写环境,点出题旨,勾勒出一个苍劲挺拔的孤松的形象;后两句则着重刻画梅花的神态和气质
梅花十首 分占吴山岁暮青,乱鸦木末散零星。 几行疏影清如沐,袅袅微波落洞庭。 注释: 1. 梅花:指梅花树。分占:分别占据。 2. 岁暮(nì):一年将尽,即年末。 3. 木末(mò):树枝的末端。 4. 疏影:稀疏的树荫。清如沐:清凉得就像沐浴在阳光之下。 5. 袅袅(niǎo):形容水波轻拂的样子。微波:微风引起的水面波动。落洞庭:降落在洞庭湖上。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梅花的诗,以梅花为题
诗句解析 第一句:“梅花十首” - 注释: 此处指作者有十首关于梅花的诗歌。 - 赏析: 通过“梅花十首”这一表述,读者可以预见接下来将出现多首描绘梅花的作品,展现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与专注。 第二句:“历乱交横冒雪开” - 注释: “历乱交横”形容梅花枝干交错、繁复而不失美感;“冒雪开”则描绘了梅花在冬日中不畏严寒、勇敢开放的景象。 - 赏析: 此句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梅花的坚韧和生命力
【注释】 梅花十首:指王建的《梅花》诗,共十首。 寒郊:寒冷的郊外。 落日衔山鸟傍巢:太阳落山时,鸟儿在山中筑巢。 只恐夜来霏冻雨:恐怕夜晚有细密的雨滴落在枝头。 湿云和梦堕林梢:湿冷的云雾随着梦境飘落到树林的顶端。 赏析: 此诗是咏物诗,写冬末春初时节,北风过后,落日余晖中的梅树、飞鸟、云彩、梦境以及它们相互交融的景象。诗人以“落日衔山鸟傍巢”一句开篇,就点出了时间——冬天的最后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