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惠马生笔

闻说江南多笔工,马生所作尤瑰异。
十年江海得妙旨,一日声名倾众技。
故人怜我有书癖,数管不辞千里寄。
齐锋出颖虽不殊,洒墨虚心皆已智。
当年退之传毛颖,假辞托说终伤伪。
我今草草又百载,矫首相望空两地。
文房四子迭有无,商没参横似相避。
鼠须栗尾乃见嫌,强欲用之随弃置。
马笔端如故人面,眼瞥见时心已记。
跳龙卧虎非世习,绾蛇萦蚓皆儿戏。
岂知远适在加鞭,却效良工先利器。
何当拂衣隐林麓,约史著书从素志。
敢言名姓垂竹帛,自甘生死惟文字。
敬谢故人因及马,梳毫截管惟精致。
而今劲健已不售,要须软熟随人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故人惠马生笔》是宋代诗人许景衡的作品。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简介
  • 许景衡,字少伊,号横塘先生,温州瑞安人。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许”,是宋哲宗时期的进士。在徽宗宣和六年,他被朝廷召为监察御史,后迁至殿中侍御史。
  1. 诗歌原文
  • 闻说江南多笔工:诗人首先提及了江南地区擅长书写的人,暗示了江南书法技艺的精湛。
  • 马生所作尤瑰异:接着强调马氏所制的笔具有特别出众的品质。
  • 十年江海得妙旨:诗人经过长时间的磨练与实践,掌握了书法的艺术技巧和精髓。
  • 一日声名倾众技:通过一天的努力,诗人便名声大振,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 故人怜我有书癖:诗人被朋友所怜惜,因为对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反映出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知识的追求。
  • 数管不辞千里寄:诗人愿意不顾长途跋涉的辛苦,多次向朋友索要书籍,以便于阅读和学习。
  • 齐锋出颖虽不殊:尽管齐锋(指毛笔)的锋利程度可能并不出众,但诗人仍然能够发挥自己的书法技艺。
  • 洒墨虚心皆已智:在书写时保持虚心的态度,用心学习,最终达到智慧的境界。
  • 当年退之传毛颖:诗人提到了唐代文学家韩愈,他曾经传授给后辈毛笔书法的技巧。
  • 假辞托说终伤伪:诗人认为如果只是依靠言辞来传递技巧,最终会损害真实的书法艺术。
  • 我今草草又百载:诗人感慨自己已经活了百岁,却依然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创作。
  • 矫首相望空两地:诗人形容自己虽然身处高位,但心中向往的是远离尘嚣的简朴生活。
  • 文房四子迭有无:诗人用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变化来比喻书法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 商没参横似相避:商朝的灭失和参宿的出现都像是在避开某些问题或事物,暗喻书法艺术的变迁与发展。
  • 鼠须栗尾乃见嫌:诗人描述了使用鼠须笔和栗木笔时产生的不适感,反映了他对传统书写工具的珍视。
  • 强欲用之随弃置:尽管尝试使用新笔,但由于不适应而最终放弃。
  • 马笔端如故人面:诗人形容自己的笔端像老朋友的脸庞一样熟悉和亲切。
  • 眼瞥见时心已记:每当看到笔尖,他的思绪便如同与老朋友重逢一样。
  • 跳龙卧虎非世习:诗人认为真正的书法应该超越世俗的模仿,追求自然和生动的表现。
  • 绾蛇萦蚓皆儿戏:诗人嘲笑那些过于刻意模仿的书法行为,认为它们不过是儿童的游戏而已。
  • 岂知远适在加鞭,却效良工先利器:诗人表示自己虽然远在他乡,但也在不断努力,希望成为一位优秀的书法家。
  • 何当拂衣隐林麓:诗人渴望有一天能摆脱俗务,隐居山林,专心致志于书法艺术的创作。
  • 约史著书从素志:诗人表示将来会撰写历史著作,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 敬谢故人因及马:诗人感谢朋友赠送的马笔,这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赠予,更是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 梳毫截管惟精致:诗人称赞朋友赠送的笔既精细又有质感,体现了友情的深厚。
  • 而今劲健已不售:现在虽然笔力强健,但却难以在市场上找到买家,反映了市场上对优秀书法作品的需求。
  • 要须软熟随人意:诗人认为书法技艺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适应和变化,不能拘泥于旧有的形式。
  1. 文化意义:《故人惠马生笔》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抱负的诗作,更是一部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作品。诗人通过对江南地区的书法技艺、个人学习过程以及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的描绘,展示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2. 艺术特色:《故人惠马生笔》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独特性。诗人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同时,诗人还通过对书法技艺的细腻描述,展现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故人惠马生笔》是宋代诗人许景衡的经典之作,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艺术追求,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艺术特色。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