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旱和俞都官

焚烧纵炎日,长养误薰风。
责己君临厚,劳心县宰忠。
十州饥馑后,万里郁陶中。
欲寄精诚祷,天心或可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苦旱和俞都官》是宋代诗人彭汝砺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旱灾的忧虑及对民众的同情。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还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某些特征,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关注以及文人的社会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1. 作者简介
  • 彭汝砺:字器资,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宋治平二年(1065)进士第一,授保信军推官等职。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一位政治人物,曾历任多个重要职位。
  1. 诗歌原文
  • 焚烧纵炎日,长养误薰风。
  • 责己君临厚,劳心县宰忠。
  • 十州饥馑后,万里郁陶中。
  • 欲寄精诚祷,天心或可通。
  1. 诗句解析
  • 焚烧纵炎日:这里的“焚烧”比喻旱情之烈,而“纵炎日”则形容天气酷热至极,似乎可以焚烧万物。
  • 长养误薰风:意指干旱使自然失去了应有的滋润,使得大地得不到适当的滋养。
  • 责己君临厚: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职责的认识,认为自己应当承担起责任,为百姓着想。
  • 劳心县宰忠:这里的“劳心”指的是诗人为了解决旱情而忙碌,而“县宰”则指地方官员,诗人认为官员应尽力而为。
  • 十州饥馑后:描述了旱灾给周边地区带来的影响,粮食短缺导致十州的民众陷入困境。
  • 万里郁陶中:描绘了旱情波及的范围之广,从万里之外都能感受到其影响。
  • 欲寄精诚祷:诗人希望通过祈祷来传达自己的诚意,希望能够感动上天,得到救济。
  • 天心或可通:表达了诗人对上天恩泽的期待,认为如果诚心祈祷,上天或许会给予回应。

彭汝砺的《苦旱和俞都官》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情况。这首诗通过对旱灾的描写及其对当地官员的期望,展示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