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烧纵炎日,长养误薰风。
责己君临厚,劳心县宰忠。
十州饥馑后,万里郁陶中。
欲寄精诚祷,天心或可通。
【注释】
(1)苦旱:指干旱异常。俞都官:指唐末诗人俞大猷,字居止,福建泉州晋江人。
(2)纵炎日:指炎热的太阳。纵,任凭。
(3)长养:助长、养育。
(4)误薰风:指误信和依赖“薰风”,即春风。
(5)责己君临厚:指自视清高,对百姓苛责过严。君临,指统治。厚,指严厉。
(6)劳心县宰忠:指劳心于政事的县令忠诚勤勉。劳心,费心;县宰,地方长官。
(7)十州:指十个州郡。饥馑后:指遭受饥荒之后。
(8)郁陶中:忧愁烦闷。郁陶,形容忧闷不安的样子。
(9)精诚祷:指诚心诚意祈求上天保佑。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唐末动乱时期写的一首悯农诗。诗中反映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在政治理想破灭之后的愤激情绪。全诗感情真挚动人,语言质朴自然,风格清新朴实而又有豪放之气。
首句“焚烧纵炎日”写酷热之极,用“焚烧”二字,把烈日炙烤大地的场面描绘得活灵活现,使人感到仿佛置身于炎热无比的夏日之中。“纵炎日”三字既写出了气候的炎热,也暗指了社会的腐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次句“长养误薰风”中的“长养”二字,既是对前一句“焚烧”的回应,又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控诉。“误”字则表明诗人对这种局面的不满和痛心,因为“熏风”本来是能带来生机和希望的暖风,然而现在却被误信为助长炎热的原因。这里的“长养误薰风”,实际上是讽刺统治者不辨是非,听任自然灾害肆虐,使百姓受尽苦难。
第三句“责己君临厚”中的“君临”二字,是对前两句“焚烧纵炎日”、“长养误薰风”的具体化表述。诗人在这里用反语手法表达出他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他认为,这些统治者只顾自己的享乐和奢侈,却不关心老百姓的痛苦和死活,因此才使得国家陷入如此困境。这一句中的“责己”二字,既表现出他自我反省的态度,也暗示着他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批评。
接下来四句分别从“劳心县宰忠”和“欲寄精诚祷”两个方面来进一步展开议论。“劳心县宰忠”中的“劳心”二字,既是指官吏们为了政绩而辛勤工作,也是指他们在治理国家时表现出的忠诚和敬业精神。然而,这种“劳心”却往往与人民的疾苦相背而行,甚至成为导致民不聊生的罪魁祸首。而“县宰”则指的是那些掌管一县政务的官员。他们虽然忠于职守,但是却不能真正体察百姓的疾苦,反而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束手无策。
“欲寄精诚祷”中的“精诚”二字,既是指诗人自己虔诚地向神灵祈祷,也是指他对于国家的深深忧虑和期盼之情。然而,即使这样虔诚的祈祷,也不能改变现实的状况。这一句中的“天心”二字,既是指神明之心,也是指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最后一句“天心或可通”则是总结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认为,只要真心向天祷告,那么上天一定会感应到他的真诚之心。这里的“天心”二字,既是对前面各句的归纳与总结,也是对整个时代的呼唤和期盼。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正义必胜的信念和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