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年日戏老莱衣,不忍此身终日违。
今日马头燕北去,不堪频望白云飞。
白云汝飞去何许,悠悠会到江南路。
朔风吹洒泪大河,直与波澜竞东注。
使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使虏》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创作于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当时朝廷派刑部尚书李献和漳州观察使赵多才出使金国,祝贺正旦。这首诗通过描绘旅途的艰难与对祖国命运的忧虑,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切和坚定信念。
杨万里的诗歌在艺术形式上具有鲜明的个性。他的诗讲求活法,自成“诚斋体”,这种独特的艺术追求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个性和鲜活的生命力。在《使虏》中,杨万里以简洁有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使臣们跨越千山万水的艰辛旅程以及面对异国他乡的种种挑战。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而且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情境。
杨万里的诗歌在内容上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宋代四大诗人之一,杨万里的诗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学理念和审美追求。在《使虏》这首诗中,通过描绘使臣们的行程,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国家兴衰的现实问题,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和梦想。这种深刻的文化内涵使得《使虏》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杨万里的《使虏》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的诗歌,更是承载了那个时代人们共同关注的社会议题。它通过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关怀,以及对和平稳定的渴望,体现了一种普遍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这种深刻的社会意义使得《使虏》不仅仅是一首诗,而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国家的热爱。
杨万里的《使虏》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的诗歌,更是一个时代文化的体现和文化传承的象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了解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同时也可以体会到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