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天台

畴昔所欣慕,天台冠坤灵。
兴公妙摹写,粲若披图经。
自怜婴世网,仰愧鸿冥冥。
夙契谅非浅,半生吏金庭。
成此一段奇,得按东吴刑。
又分临海竹,想像山围屏。
稍稍向铃阁,行行叩禅扃。
一丘与一壑,所见皆所聆。
石梁卧剑戟,布水驱雷霆。
五百大开士,神光秘林坰。
于我定不薄,是事初无形。
寒岩二隐者,在眼谁能青。
庶几闾丘守,胸次明渭泾。
向来石涧耳,斗讼终朝听。
净洗尘俗状,数上参云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至天台》是宋代文学家曾几的作品

曾几,字吉父,号茶山,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初至天台》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也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文化追求和情感世界。下面将具体分析这首诗作:

  1. 作者简介:《初至天台》的作者是宋朝的文学家曾几。他的生平和诗作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几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他的诗歌多反映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个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
  2. 作品原文:畴昔所欣慕,天台冠坤灵。兴公妙摹写,粲若披图经。自怜婴世网,仰愧鸿冥冥。
  3. 作品翻译:这首诗的译文表达了作者对天台山的敬仰之情,通过兴公的描述,展现了天台山的自然美景和文化韵味。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虽身处世俗之中但仍向往自由的情感。
  4. 艺术风格:曾几的诗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著称。《初至天台》中运用了诸多意象和比喻,如“天台”象征着理想中的完美境界,而“兴公”则代表了文化的传承者。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诗意和哲理。
  5.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作于南宋时期,那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曾几的诗作往往充满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感慨。通过对天台山的描绘,他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谐生活的向往。
  6. 名家点评:历代学者对《初至天台》的评价颇高。他们认为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反映了其深刻的人生感悟。曾几通过诗歌传达了自己的哲学思考和文化追求,这使得《初至天台》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初至天台》不仅是曾几个人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的体现,也是宋代诗歌发展的一个缩影。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值得后世读者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