苫庐

吾息乾坤之委气,吾身父母之委蜕。
乾坤父母不易酬,身体发肤可轻弃。
文学恨不随父终,视七尺躯鸿毛同。
未容忘形礼制外,犹复假息苫庐中。
万物莫移三载志,屋上有漏中无愧。
蛇容有识宁受欺,鹤固非凡岂容伪。
蛇为仰向鹤俯临,吾乡人始知吾心。
朝誉未如乡誉重,人知不似天知深。
外台乐为上其事,吾君吾相相与记。
非渥其恩奚以厉,占鹊卜灯言喜至。
儿孙殊不解吾意,以荣为孝孝之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苫庐》是清代作家李渔创作的一篇散文,原载于1756年(乾隆三十一年)刊行的《小窗幽居续笔》,全名为“谈篷上之趣”。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一次旅行中看到的一种奇特现象,并以此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苫庐是古代一种建筑,通常指用草、稻秆等材料覆盖屋顶或地面的房屋,具有防潮、保温的作用。

《苫庐》这篇文章通过描述苫庐的特点及其用途,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朴素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解。在现代社会中,“苫庐”这一概念可能并不常见,但在古代中国,它代表了一种传统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对生活的简单、质朴追求。

《苫庐》这篇文章通过这个看似普通的建筑,反映了作者对于生活哲学的独特见解,并且传达了他对大自然敬畏之情。这样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