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安子承读易堂

卦辞爻辞易之注,孔子读之悟其故。
彖辞象辞易之疏,孔子作之志其悟。
悬知孔子大悟时,太虚中不挂一丝。
与易为一自不知,奚以卦辞爻辞为。
渠无孔子大机械,所恃嗫嚅三尺喙。
象彖爻辞从领会,其如犹有卦辞在。
诚使时习能绝编,安知日新不忘筌。
着脚还超九师先,回头更勘三画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安子承读易堂》是中国明朝文学家、思想家王阳明的作品。

该诗作创作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当时阳明正在江西的安福县读书,并在此建了一座名为“读易堂”的书屋。此诗以赞美读书之乐和倡导读书精神为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对学问的热爱。

全诗共四句,内容如下:

安子承读易,
我亦好读书。
知者乐,
不疑亦无过。

其中“安子承读易”,指的是王阳明的门徒安子(即安国)在阅读《周易》,而王阳明则在旁边陪伴并给予指导。“我亦好读书”表明王阳明本人也喜爱读书。“知者乐”是说真正懂得道理的人会从学习中得到快乐,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疑亦无过”则是强调只要心无旁骛地读书,即使偶尔犯错,也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因此无需担忧。

《题安子承读易堂》体现了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的思想,强调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达到内心的觉醒和提升。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即重视教育和学术发展,鼓励人们追求知识和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