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影亭

河流萦槛色辉辉,无数幽禽入镜飞。
已映渚花红四出,更涵沙柳翠相围。
不欺毫发公虽有,太尽妍媸道恐非。
自笑病容随步见,未衰华发满缁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照影亭》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所创作的诗词。《照影亭》以其深邃的意境、精湛的文笔,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作者背景
  • 生平经历:曾巩(1019~1083),字子固,号南丰居士,北宋时期的散文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生于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早年受学于欧阳修,后成为欧阳修的门下弟子,深受其影响,并在文学上有所成就。
  • 文学成就:曾巩以散文见长,尤擅长议论文和记叙文,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接近欧阳修的风格,而其记叙文中则常多议论,如《宜黄县县学记》《墨池记》等。
  • 历史评价:曾巩在文学史上的评价极高,被后世誉为“南丰先生”。他的作品“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之列,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诗词原文与鉴赏
  • 原文节选:《照影亭》的原文如下:“河流萦槛色辉辉,无数幽禽入镜飞。已映渚花红四出,更涵沙柳翠相围。不欺毫发公虽有,太尽妍媸道恐非。”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河流环绕着亭子,无数鸟儿在水边嬉戏。水面上的花朵与沙岸上的柳树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然而,诗人在赞美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事物真实本质的质疑。
  • 诗意赏析:诗中的“河流萦槛色辉辉”展现了亭子的优雅与古朴;“无数幽禽入镜飞”则描绘了鸟儿自由飞翔的情景。然而,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述,引出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应保持真实,不应过于雕琢或美化,否则可能会背离事物的本质。
  • 意思翻译:这首诗的意思是:河流围绕着亭子,色彩斑斓。无数的小鸟飞入水中的镜面,欢快地游弋。已经映入水中的花四散开来,沙岸上的柳树绿意盎然,相互依偎。虽然如此,但诗人还是认为这种过度的修饰不符合事物的真实面目。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照影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诗中的自然意象如河流、鸟群、花木等,都是诗人眼中的美好之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富有生机的画面。同时,这些意象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态度,即过于追求表面的华丽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 语言风格:该诗的语言简洁明了,用词精准。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观时,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情感的抒发,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此外,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也使得诗歌更加丰富多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 思想内涵:除了审美价值之外,这首诗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引导读者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现象的本质。他认为,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珍视生活,同时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照影亭》作为曾巩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其卓越的文学才华,还体现了深厚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它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和社会的复杂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