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谏议

东南经济得时英,方底除书下汉庭。
将幕鼓旗惊白昼,谏垣冠剑动青冥。
指撝瓯越归谈笑,镇压江吴出醉醒。
金鼎盐梅须大用,九霄应已梦仪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沈谏议》是宋朝文学家曾巩的作品。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曾巩,字子固,号南丰先生,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以古雅、平正、冲和的特点而著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南丰先生”。
  2. 内容概述:《送沈谏议》是曾巩为纪念一位名叫沈的谏议所写的一篇诗歌。诗中描绘了沈在东南地区的政治成就和经济贡献,以及他在朝中的地位和权力。同时,也表达了对沈辞官归隐后的期待和祝福。
  3. 原文展示: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东南经济得时英,方底除书下汉庭。
    将幕鼓旗惊白昼,谏垣冠剑动青冥。
    指撝瓯越归谈笑,镇压江吴出醉醒。
    金鼎盐梅须大用,九霄应巳梦仪刑。
  4. 创作背景:据史书记载,元丰四年(1081年),曾巩因其史学才能而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五年(1082年),曾巩在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去世,被追封为“文定”。这首《送沈谏议》可能是在他担任这些职务期间创作的。
  5. 艺术特色:曾巩的诗文风格古朴典雅,语言简练流畅,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来表达情感和意境。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沈的功绩和地位,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观。
  6. 后世影响:“金鼎盐梅须大用”这一句子,不仅寓意深远,也体现了曾巩对沈的深厚情谊和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送沈谏议》不仅是一首充满文学韵味的诗歌,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对于热爱文学的朋友来说,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无疑能够更好地领略曾巩这位文学大师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