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山亭

大亭孤起压城颠,屋角峨峨插紫烟。
泺水飞绡来野岸,鹊山浮黛入晴天。
少陵骚雅今谁和?
东海风流世谩传。
太守自吟还自笑,归来乘月尚留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鹊山亭》是宋代文学家曾巩的一首诗作。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从内容上看,《鹊山亭》通过对鹊山亭壮丽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诗中“大亭孤起压城颠,屋角峨峨插紫烟”一句,生动地描绘了鹊山亭的高大、雄伟,以及它在城中的突出地位。这种描绘不仅展示了自然的壮丽,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喜爱。

《鹊山亭》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风格。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将鹊山亭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如“泺水飞绡来野岸,鹊山浮黛入晴天”两句,通过“飞绡”、“浮黛”等词汇,形象地描绘了鹊山亭与大自然之间的相互交融,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的美景之中。

从思想内涵上看,《鹊山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中“少陵骚雅今谁和,东海风流世谩传”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诗歌大师杜甫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诗人认为,虽然历史上有许多优秀的作品,但如今却无人能够与之媲美,这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创新的渴望。

《鹊山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如“太守自吟还自笑,归来乘月尚留连”一句,既展现了诗人的自我陶醉,又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这种语言风格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鹊山亭》是一首集自然美、艺术美和哲理美于一体的优秀作品。它不仅展示了曾巩高超的艺术才能,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这首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源。通过对《鹊山亭》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