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渡

借问谁家舟,孤横劳渡水。
远携蓑笠来,满载暮烟紫。
拍手唱沧浪,沙鸥惊不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劳渡》是宋代诗人童潮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词的内容、意义、历史背景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内容概述
  • 诗歌原文:《劳渡》是宋代诗人童潮的作品。借问谁家舟,孤横劳渡水。远携蓑笠来,满载暮烟紫。拍手唱沧浪,沙鸥惊不起。
  • 诗句解析:首句借问谁家舟,描绘了一幅孤舟横渡的场景,舟在劳渡的水面上显得格外孤单。第二句远携蓑笠来,暗示着诗人或其家人正携带着渔具归来。第三句满载暮烟紫,形象地表现了暮色中归舟满载而归的景象。第四句拍手唱沧浪,展现了渔民归家时的欢乐与自豪。最后一句沙鸥惊不起,则通过沙鸥的反应,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淡然。
  • 整体意境:《劳渡》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渔民归家的生动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致描绘,传达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
  1. 历史背景
  • 作者介绍:童潮,江西彭泽(今属江西)人,度宗咸淳七年(公元一二七一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他的仕途并不顺畅,但他的文学作品却流传至今。
  • 时代特点: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士大夫往往借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感慨。童潮的《劳渡》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诞生的。
  1. 文学赏析
  • 艺术手法:童潮的《劳渡》采用了白描的手法,通过简练的语言和质朴的意象,展现了渔民归家的场景。诗中的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 情感表达:诗中的“劳渡”既是地名,又是诗人情感的象征。诗人通过描绘劳渡的水波、晚烟等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亲人的牵挂。
  • 文化内涵:《劳渡》不仅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风貌,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诗中的“拍手唱沧浪”,既是一种生活状态的描述,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

《劳渡》作为童潮的代表作品之一,无论是从艺术手法还是情感表达上看,都体现了宋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宋代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从而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