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别余明远

别离临水阔,迤逦望城微。
落日犹回首,空江独自归。
遥峰攒石树,饥鸟立沙矶。
谁悯貂裘敝,还家且掩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别余明远”是一首宋代诗人董嗣杲的诗作。下面,将围绕这首诗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董嗣杲:宋代诗人,他的创作风格独特,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他的诗歌多反映民生疾苦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其中不少作品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诗篇原文与赏析
  • 诗句原文:别离临水阔,迤逦望城微。落日犹回首,空江独自归。遥峰攒石树,饥鸟立沙矶。谁悯貂裘敝,还家且掩扉。
  • 诗句含义: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和环境,诗人传达了对友人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重逢的期望。同时,诗中的自然景观也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象征,如“落日犹回首”暗示了诗人对友人未来的忧虑和关心。
  1. 诗歌背景
  • 时代背景:该诗作写于宋代,一个文化繁荣、社会动荡的时代。诗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 情感背景:诗人对友人的离别感到悲伤和无奈,但同时也有对未来重逢的期待和信心。这种复杂的情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友情的珍视。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水阔”、“城微”、“落日”、“空江”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 语言特色:董嗣杲的语言质朴而富有力度,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深刻的情感。这种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更加贴近生活,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寄别余明远》是一首表达深厚友情和对离别感慨的宋代诗歌。它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体验,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