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叹

心知天地厌羁留,痴坐忘言不点头。
活脱世间泥塑样,痴贻江表陆沉羞。
思仙廨竹招苍凤,学老溪梅缚翠虬。
岁晚说归何所待,厚颜安足耻时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叹》是宋朝董嗣杲的一首诗

董嗣业(约1092—1167年)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而著称。《重叹》作为董嗣业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还反映了其深刻的人生哲学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内容、风格及历史意义均值得深入探讨。

在创作背景方面,《重叹》的创作可以追溯到宋代的社会环境。北宋晚期,社会动荡不安,官场腐败,文人阶层普遍感到压抑和无奈。董嗣业作为当时知名的文人,他的生活和思想也必然受到这个时代的影响。因此,《重叹》可能反映了董嗣业在特定时期的心理体验和哲学思考。

从诗歌内容上来看,《重叹》通过一系列充满象征意义的意象,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诗中“心知天地厌羁留”,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奈与抗争;“痴坐忘言不点头”则揭示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自我封闭与坚持。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如“思仙廨竹招苍凤,学老溪梅缚翠虬”,诗人试图在大自然中找到慰藉,同时也寄托了他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此外,诗中“岁晚说归何所待,厚颜安足耻时流”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看淡,追求心灵自由的愿望。

《重叹》的艺术风格独特,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充分展示了董嗣业作为诗人的卓越才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观察和深刻描绘,诗人成功地将个人的情感与广阔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

《重叹》不仅是董嗣业个人的代表作,也是宋代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世界,更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以及文人如何在困境中寻找自我,实现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