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接泥渡

笑泊虚寒古渡沙,沉晖远衬楚山霞。
江乡酒薄难支日,客路诗多转忆家。
金弹耀林悬橘柚,翠绡萦浦泛蒹葭。
船窗掩定身如石,篱落何人有菊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泊接泥渡》是宋代诗人董嗣杲的诗词之一,展现了作者在古渡边所见之景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1. 作者简介
  • 诗人生平:董嗣杲,字少英,号东篱,南宋时期的文学家、画家。他生活在宋宁宗庆元年间,与陆游等诗人交往密切。董嗣杲一生多才多艺,不仅擅长诗歌,还精于绘画、书法和园林建筑。他的诗作大多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 创作特点:董嗣杲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传达深刻的意境。他的诗作中常蕴含着对故乡的深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1. 诗词原文及翻译
  • 原文内容:《泊接泥渡》是董嗣杲的一首七绝,全诗如下:“笑泊虚寒古渡沙,沉晖远衬楚山霞。江乡酒薄难支日,客路诗多转忆家。”
  • 译文注释: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古渡边看到的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思乡之情。其中“笑泊”形容船儿停靠时的情景,而“沉晖”则描绘了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孤独与远处楚山的美景,感叹江边的酒难以驱散旅途中的孤寂,转而更加怀念家中的亲人。
  1. 作品赏析
  • 艺术手法:董嗣杲的这首《泊接泥渡》运用了典型的意象和象征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诗中的“古渡”、“楚山”等元素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意境美,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 情感表达:诗中的“笑泊”、“沉晖”等词汇传达了诗人面对自然时的轻松和愉悦,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立体和动人。
  1. 写作背景
  • 历史背景:《泊接泥渡》创作于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文化繁荣却又充满动荡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董嗣杲的诗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当时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一种反映。
  • 社会环境:董嗣杲所处的南宋时期,政治局势多变,战乱频发。这种不稳定的社会环境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许多诗人都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
  1. 文学价值
  • 语言特色:《泊接泥渡》的语言简洁明了,但不失深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
  • 主题思想:诗中的“笑泊”和“江乡酒薄难支日”等意象,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触及了普遍的社会生活和人生体验。
  1. 现代影响
  • 文学地位:《泊接泥渡》作为董嗣杲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 传承意义:尽管《泊接泥渡》的创作时间距今已有千年,但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仍然吸引着无数读者。它的存在,不仅是对古代文化的继承,也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启迪。

《泊接泥渡》不仅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美感,更在内容上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它是董嗣杲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艺术追求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文学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