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行乐立西风,多听秋声耳欲聋。
供世难分心力异,浮家易感古今同。
小花糁渡遗晴蓼,碎叶填津积冷枫。
博望有槎撑不去,岸头横卧树心空。
晚立接泥渡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晚立接泥渡边》是宋代董嗣杲的作品。《晚立接泥渡边》是董嗣杲创作的一首古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独特感受。以下是对该诗歌的相关介绍:
- 作者简介:董嗣杲(1075—1123),字明德,号静参,又号紫岩居士,是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的进士出身,官至中奉大夫、秘书省校书郎。他在仕途上曾因直言进谏而多次被贬谪,后归隐于家乡山中。董嗣业的诗作在艺术风格上追求清新自然,语言平实质朴,富有哲理意味,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高洁的人格品质。
- 原文及译文:
原文:
逍遥行乐立西风,多听秋声耳欲聋。
供世难分心力异,浮家易感古今同。
小花糁渡遗晴蓼,碎叶填津积冷枫。译文:我逍遥行乐站在西风中,聆听着秋天的声音使我耳朵都要失聪。世上的纷争难以划分,我们的心力也不同,但浮家易感却使古今相同。小花洒满河滩,残留了晴蓼的影子;碎叶堆积在河流中,积累着寒冷的枫叶。
写作背景:关于《晚立接泥渡边》的具体创作背景,目前并没有详细的文献记载。不过,根据诗人董嗣业的生平和作品风格推测,这首诗可能写于他归隐后的某个时期,那时他或许已经远离了官场的纷扰,转而沉浸于对自然景观的感悟与描绘之中。这种心境的转变也许正是诗人想要通过诗作表达的,即在自然的洗礼下寻找心灵的慰藉和超然的境界。
作品赏析:
- 《晚立接泥渡边》作为董嗣业的代表作之一,其艺术特色在于简洁而深远的语言表达。全诗通过对秋风、落叶等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人生感悟。
- 诗句“逍遥行乐立西风”不仅描绘了诗人独自站立在西风中的悠然自得,也隐含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多听秋声耳欲聋”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自然声音的专注和敏感,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震撼和感慨。
- “小花糁渡遗晴蓼”,这句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仿佛诗人置身于一个无人打扰的美好世界中。“碎叶填津积冷枫”则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季节更迭带来的不同景象,也暗示了人生的变迁和无常。
董嗣业的《晚立接泥渡边》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性的古诗,也是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同时也能够欣赏到董嗣业精湛的艺术造诣。无论是对于文学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晚立接泥渡边》都是一部值得品读和研究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