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子山

岌嶪山形丑莫收,傍湖独整傲春秋。
几株乌桕无根在,一幅华阳有样留。
寒日霜乾还掠额,晓天岚重且遮头。
东篱漉酒人知得,醒立风前不可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巾子山》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一座实际存在的山。关于《巾子山》的信息,下面将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 地理位置:《巾子山》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旧郭东南处,与小固山相连,海拔24.5米,面积约3800平方米。该山以其“山形卓立如巾帻”而得名,因古代镇海修筑城墙和海塘,都是以巾子山麓为起点,借山基以固城塘,此山就成了镇海著名的“两塘一城”的中流砥柱。
  2. 历史背景:巾子山之西,是后海塘与其相接;巾子山之南,是镇海城墙与其相衔;巾子山之东,由钩金塘与招宝山山形连成一体。这座山见证了临海从古至今的发展变迁,无论是千年古城塘的演变,还是镇海城墙的建设与重建,都始终以巾子山为根基不变。
  3. 文化意义:《巾子山》不仅是一个自然地理实体,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山顶的东峰和西峰相距五、六十米,形似古代头巾,因此得名。这座山峰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的标志之一。此外,巾山塔群也位于临海古城东南隅的巾子山上,高约100米的巾子山今存多宝塔、东西两塔及南山殿塔。多宝塔建于元代,坐落在巾山西麓,因塔的各面面砖和壁龛上均刻有佛像(原有佛像1003尊),故又名千佛塔。
  4. 相关活动:在《巾子山》的历史沿革中,还发生了一些与当地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件,例如巾子山周边的水患防治问题。据记载,巾子山与候涛山(即招宝山)形势相控,为潮水出入之障蔽,邑无水患者,两山之力。这表明在历史上,巾子山对于保护地区安全和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巾子山》不仅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而闻名,更因其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受到关注。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地方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