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天竺寺门

画栋朱檐暴虎蹲,乱钟穿翠掩朝昏。
去来所得无多衲,觉悟何曾有二门。
山鸟山花应自若,佛心佛法与谁论。
风埃几换行人鬓,博士元公扁却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灵隐天竺寺门》是宋朝诗人董嗣杲的作品之一,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杭州灵隐天竺寺的独特风貌。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灵隐天竺寺门》是北宋时期著名诗人董嗣杲的作品。董嗣杲,字圣与,号东湖野老,又号云台山人等,是宋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诗作风格独特,善于运用自然景观抒发自己的情感,其诗作多以西湖周边的自然景色为题材,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2. 诗歌原文:画栋朱檐暴虎蹲,乱钟穿翠掩朝昏。去来所得无多衲,觉悟何曾有二门。山鸟山花应自若,佛心佛法与谁论。风埃几换行人鬓,博士元公
  3. 诗歌赏析:《灵隐天竺寺门》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文字,将观者带入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飞来峰牌门之下,感受着寺院建筑的风格与韵味。诗句中的“画栋朱檐”、“乱钟穿翠”等描绘,不仅展现了寺院的建筑之美,更透露出一种静谧、庄重的氛围。同时,诗人通过“去来所得无多衲,觉悟何曾有二门”两句,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和个人修行的深入思考。
  4. 艺术特色:《灵隐天竺寺门》的艺术表现手法十分独特,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和象征化的手法,使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例如,“山鸟山花应自若”一句,通过描绘山鸟和山花自由自在的状态,隐喻了人们内心的平和与自由;而“佛心佛法与谁论”则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佛教中的核心思想——慈悲和智慧。
  5. 历史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极具特色。庆历八年(1048年),太常博士元居中在杭州知州袁韶的主持下为灵隐天竺寺题匾,即现在的“方外门”或“二寺门”,这一事件成为了《灵隐天竺寺门》创作的重要背景。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宗教文化的重视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6. 文学影响:《灵隐天竺寺门》作为董嗣杲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示了董嗣杲独特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风格,还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宋代文化和杭州灵隐天竺寺的窗口。同时,这首诗也为后世研究中国古典诗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

通过对《灵隐天竺寺门》的详细介绍,可以看出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景的佳作,更是蕴含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宋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情怀,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