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涧桥

危阑压定活流重,谁识钱源绕梵宫。
两涧共归桥底合,万雷莫敌水声雄。
游人移步心还恐,野衲栖禅耳欲聋。
石倚卧梁山月落,白猿一啸五峰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合涧桥》是宋代诗人董嗣杲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合涧桥》是董嗣杲于宋亡后隐居西湖期间所作,他原名明德,号静传,是杭州人,咸淳末年曾任武康令。他在宋灭亡之后入道,并隐居于西湖上,改名思学,号无益,亦称老君山人,与仇远等人有交往。他的诗歌创作涉及《庐山集》《西湖百咏》,并有存词二首。
  2. 诗作原文:危阑压定活流重,谁识钱源绕梵宫。两涧共归桥底合,万雷莫敌水声雄。游人移步心还恐,野衲栖禅耳欲聋。石倚卧梁山月落,白猿一啸五峰空。
  3. 作品赏析:《合涧桥》通过描绘一幅山水之间的宁静景象,体现了董嗣杲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和深刻理解。诗句中的“两涧共归桥底合”,描绘了山涧水流汇聚于桥下的情景,给人一种和谐而统一的感受。“万雷莫敌水声雄”则展现了瀑布或溪流激荡时发出的震耳欲聋的水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4. 创作背景:据记载,董嗣杲在宋元之际因战乱避居西湖上,后来成为道士,并在晚年继续他的文学创作。他的诗作多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动荡和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展示了他个人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情感。
  5. 艺术特色:董嗣杲的诗作语言朴素、意境深远,善于捕捉和表达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和内在韵律。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合涧桥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致描绘,传达出了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为一的境界。
  6. 影响评价:董嗣杲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作品不仅展现了宋代文人的风雅情怀,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界深刻而独特的感悟。他的诗作被后人广泛传颂和研究,被认为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涧桥》不仅是董嗣杲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