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千年梦,楸枰万古争。
推敲浑细事,著述亦虚名。
春艳无长好,秋吟恨短生。
乃知天壤内,各以一时鸣。
悲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悲来》是宋代诗人舒岳祥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竹简和楸枰为象征,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诗中“竹简千年梦”与“楸枰万古争”这两句,通过使用“竹简”和“楸枰”这两个意象,展现了历史的深远和文化的传承。《汉书·艺文志》中提到“书亦难满,文亦难赡”,意味着即使是最珍贵的竹简也承载不了永恒的梦想,而楸枰则是古代下棋时用来计数的一种器具,其永恒争斗象征着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与竞争。
诗句“推敲浑细呈,著述亦虚名”反映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看法。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常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个人情感,然而在诗人眼中,这些文字可能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存在。这种看法揭示了文人对于名利双收的渴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整首诗通过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传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体悟。正如诗中所写:“春艳无行好,秋吟恨短生。”这句话意味着春天的美景无法永驻,秋天的哀鸣却让人遗憾生命的短暂。这种对比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变化,也反映了人的生命状态和内心感受。
诗中的“乃知天壤内,各以一时鸣”表明了诗人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和时刻,应当珍视并发挥自己的长处。这种观点鼓励人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追求个人的梦想和成就,而不是盲目地追逐名利。
《悲来》不仅仅是一首诗词,更是一种哲学的思考。舒岳祥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度理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它启示人们要珍惜当下,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同时也提醒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