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憩梵安寺

浅绿深红映夕岚,子规声在虎溪南。
明朝尘土又归去,长忆来时三月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小憩梵安寺》是宋代诗人葛绍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对梵安寺的深切怀念以及对过往时光的无限回忆。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生平:葛绍体(约1216年前后在世),字元承,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黄岩(今属浙江)。他曾在嘉兴等地做过地方官,有《东山诗文选》,已佚。
  2. 诗歌原文
    浅绿深红映夕岚,
    子规声在虎溪南。
    明朝尘土又归去,
    长忆来时三月三。
  3. 诗歌鉴赏:诗中“浅绿深红映夕岚”描绘了一幅夕阳下寺庙周围自然景色的画面,给人以宁静和美好的感受。“子规声在虎溪南”则通过子规鸟的声音,增添了一种乡愁和思乡之情。结尾两句“朝靤尘土又归去,长忆来时三月三”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4. 创作背景:葛绍体在宋朝任职期间,曾居住于梵安寺附近。他的许多作品都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个人情感色彩,而《小憩梵安寺》作为其代表作之一,无疑是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的情感寄托。
  5. 文学价值:《小憩梵安寺》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历史记忆的回顾,葛绍体成功地将个人的情感与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展现了宋代文人的风骨与情怀。
  6. 后世影响:此诗在历史上并没有被大量传诵或研究,但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它不仅体现了宋代诗歌的艺术风格,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窗口。

《小憩梵安寺》作为宋代诗人葛绍体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沉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表达,也能从中领悟到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其对人们心灵的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