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似武陵溪,太白仙舟去路迷。
岸上踏歌人不见,年年空有鹧鸪啼。
太白桃花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太白桃花潭》是宋代诗人杨杰的作品,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潭的怀念之情。诗中描述了桃花潭的美丽景色,以及李白留下的传说故事,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古代文人墨客游历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简介:杨杰(1007年-1074年),字次公,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在仁宗嘉祐四年进士及第,神宗元丰年间曾官至礼部员外郎,并出知润州、两浙提点刑狱等职。杨杰的一生可谓多才多艺,不仅在诗文方面有很高的成就,还参与过音乐与乐律的讨论。他的文学创作丰富多样,包括诗歌、散文和赋等多种体裁,其中不乏传世佳作。
诗歌原文:太白桃花潭似武陵溪,太白仙舟去路迷。岸上踏歌人不见,年年空有鹧鸪啼。《太白桃花潭》这首诗通过简洁的文字描绘了桃花潭的美景及其背后的故事。诗中的“太白”指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而“桃花潭”则是一处著名的自然景观,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境内。诗句中的“武陵溪”和“太白仙舟”均借指桃花潭的自然风貌和李白在此留下的美好传说。诗的后两句则表达了一种时光流转、人事已非的感慨,通过对“踏歌人”的描绘传达了岁月变迁、美好消逝的主题。
诗歌鉴赏:《太白桃花潭》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诗中的意境悠远,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比与联想的手法,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桃花潭之中。此外,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诗人李白与宋代文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对古人足迹和传说的传承与赞美。
《太白桃花潭》不仅作为一首诗歌被人们所传颂,更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成为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文献。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古人生活状态的一种艺术化再现,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