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台歌

台之高不知其几仞兮,但见燕雀仰视如冥鸿。风之来不知其几里兮,但见南海北海声逢逢。
我时醉卧洞庭之北巴山东,耳边澒洞呼汹怖杀侬。
起来欠伸拍鸿蒙,问谁作此狡狯变化惊盲聋,乃是清江江上盘园翁。
翁本自与时人同,袍带靴笏从儿童。亦尝随牒作小史,亦尝建纛称元戎。
偶然兴尽自返盘园中,意行倦止由心胸,岂与郢中小儿论雌雄。
儿曹颠倒鸡著笼,金朱眯眼视梦梦。仰见騄骥脱鞅行青空,便欲俎豆老子配食蜚廉宫。
纷纷俗论安足穷,二三君子人中龙。南安太守科甲高,袖有桂馆之香风。
庐陵相公名位高,笔有造化之春风。雨岩居士卧榻高,句有湖海之英风。
三君合谋奏天公,急羁此老勿使慵。国于羊角九万里,奄有九霄寒露之空蒙。
封师巽伯为附庸,不许抗表辞官封。向来挂冠冠愈穹,老子一笑朱颜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高风台歌》是一首宋代的文学作品,其作者是项安世。该诗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简介
  • 项安世(1129-1208年),字平父,号平庵,江陵(今湖北江陵)人。
  • 淳熙二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等官职。
  1. 原文赏析
  • 首节原文:“台之高不知其几仞兮,但见燕雀仰视如冥鸿。”通过“台之高”与“燕雀仰视如冥鸿”的比喻,诗人描绘了一幅高耸入云的台地景象,同时也隐喻了诗人对高尚志向的向往和追求。
  • 次节原文:“风之来不知其几里兮,但见南海北海声逢逢。”这句诗通过对风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自然的崇敬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 尾节原文:“我时醉卧洞庭之北巴山东,耳边澒洞呼汹怖杀侬。”通过描述诗人醉酒后在洞庭湖畔的惬意生活,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的心境。
  1. 文学价值
  • 《高风台歌》不仅是一首抒情作品,也是宋代诗歌中的佳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1. 艺术手法
  • 比喻: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如“台之高”与“燕雀仰视如冥鸿”,使得整首诗歌意象生动,意境深远。
  • 对比:通过对“风之来”与“南海北海声逢逢”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 象征:整首诗歌充满了象征意义,如“台之高”、“风之来”等,都蕴含着诗人的人生理想和社会责任感。
  1. 社会影响
  • 《高风台歌》不仅反映了宋代的社会风貌,也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它的流传和传唱,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风台歌》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古代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宋代文学的独特魅力,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和感悟人生的方式。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从艺术表现上,《高风台歌》都是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